当前位置:植保小说>轻小说>我的压寨尤物们> 第 16 部分阅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6 部分阅读(1 / 2)

仁宗听了他的话,因为疲惫而皱在一起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这暗组培养不容易,里面的人都是隐在暗处完全忠于他这个皇帝的,可以说是他手里的王牌力量,很多机密的事情他都是交给暗组去做,没想到这次竟然会一下子损失了一个小队。

“你先下去吧。”仁宗挥了挥手,那人便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不见了踪影。

仁宗独自一人静静地考虑了一会儿,下令急招在外监察百官的包拯回京。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仁宗本不想让外人知晓,所以才将任务交给了自己直属的暗部。可是这次暗部竟然失手了,一下子损失了十个人,还丢失了任务目标,无论是哪一项都不是仁宗能够接受的。只是依照暗部首领汇报的情况来看,此时这件事已经成了一件悬案。要查这种毫无头绪的案子,仁宗第一个就想起了包拯。

包拯在华山下的小镇和莫问分别之后,又在那里留了两天,将那个收受贿赂的县令处置了,才启程回京。而且他一路坐着轿子,自然比莫问慢了很多。接到皇帝招他回去的旨意的时候,他还没到河南府。

如果按照正常速度包拯肯定会在河南府住一晚,那么遇上莫问的可能性便会很大。那么皇帝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包拯并不知道暗部的存在,但是皇帝手中掌握着点神秘的力量,这是常识性的问题,只不过没有人敢大胆地去窥探具体情况而已。而包拯毫无疑问的是个忠臣、纯臣,也正是因此那个暗部成员死之前才会让莫问将东西交给包拯。

暗部还有监察百官之责,所以对于皇帝手下这些官员,他们了解的是最多的。就像皇帝遇到这样的事情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包拯一样,暗部成员知道凭莫问一个平民根本见不到皇帝,第一个想到的可以托付的人也是包拯。

只可惜包拯还没进城就接到了皇帝的急诏,于是决定昼夜兼程赶回开封,到了河南府也是直接穿城而过,根本没有停留,就此又多出了一番波折。

包拯刚踏进京城的城门就被人拦下了,连回衙门梳洗一番的时间都没有,就被直接逮到了皇帝面前。皇帝这回也是真的急了。

西夏建国以来,连番挑衅,朝廷中大臣们主战主和地分成两派,每日争吵不断,却总是拿不出个章程,究其原因还是他这个皇帝在犹豫不决。仁宗皇帝虽然生性仁慈,但是对于想要欺辱大宋百姓的外敌却也是仁慈不起来的。可是大宋这几年灾祸不断,又因澶渊之盟的关系,每年都要向辽国支付一大笔银子,国库已经抓襟见肘。宋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二十五年,双方死伤无数,更是有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仁宗不能确定和西夏之间的战争要持续多久,大宋现在经不起一场长年累月的战争了。

可是他却在偶尔看到的一本先祖的札记中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这怎能不让仁宗欣喜。

札记中记载,当年南唐向太祖投降之后,宋军进驻其京都,其建筑装饰的华丽奢侈简直晃花了众人的眼睛。可是开启皇室宝库时,收获却寥寥无几。唐主解释说所有的银钱都用来支付军费了。太祖并没有相信他的说法,可是无论怎么威逼利诱,唐主却死死地咬住这个理由不松口。太祖派人寻觅了几年都未发现蛛丝马迹,就能无奈放弃。

太祖去世后,曾有段时间忽然传出南唐宝藏的消息,江湖上因此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朝廷也参与了其中。一番抢夺下来,说也没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藏宝图反而破损成了好几份,被几个武功高强的江湖人抢走,不知所终。

江湖上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却不知道那些抢走了藏宝图的人中有三人都是朝廷埋在江湖中的暗探。这藏宝图当年一共被分成了七份,皇室虽然得了近一半,但是却并不衔接,很难判断出宝藏的所在地。那些江湖中人又都是孤身浪子,居无定所的,想要找到他们也难。这件事就只好这么放下了,那三份残缺不全的藏宝图也一直收藏的皇帝的私库里。

仁宗无意中看到这个记载之后,就对这南唐宝藏上了心。要知道南唐在当初割据的诸国中可是最为富裕的,那宝藏的数目可想而知。要是得到这么一大批财物的支持,大宋又何惧西夏那一个小国。

于是仁宗下定暗部全力寻找丢失的藏宝图的下落,暗部虽然遍及朝堂江湖各个角落,但是现在距离当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一时半会儿也查不到什么有用的消息。这几年仁宗却一直都没有放弃,直到半个月前,仁宗终于接到暗部的消息,说找到了一片藏宝图。可是在回京的途中却被一群西夏人盯上了,看他们的样子,似乎也是冲着藏宝图来的。

仁宗明白,这西夏虽然建国不久,但是这李氏一族之前也是个大家族,知道当年的宝藏之事也不奇怪。而且发现藏宝图的地方又十分靠近西夏,仁宗倒是没有怀疑自己身边出了吃里扒外的叛徒,只是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将藏宝图带回了。

却没想到西夏这次也是下了决心想要得到这份藏宝图,最后暗部竟然失去了消息。㊣自暗部建立以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失手。仁宗担心,不知藏宝图是不是落在了西夏人的手里。虽然这只是残缺的七分之一,但是却不知道西夏人手里还有没有其他的残片。万一他们得到的是关键部分,再有画图高手相助,很可能被他们找到宝藏的藏匿地点。如果西夏再得到这批宝藏相助,那么大宋和西夏的战争就更岌岌可危了。

到了这个时候,仁宗也顾不得什么保密了。而且包拯是个忠臣,一心为国为民,事关重大,包拯绝对不会儿戏。而且若说这朝中谁有这个能力追回藏宝图,甚至找到宝藏,仁宗觉得除了包拯还真是不做第二人想。

于是包拯风尘仆仆地进了宫,和仁宗关起门来密谈了一个多时辰,才神情凝重地出了门来。刚出来御书房的大门,正巧遇上迎面而来的庞太师。两人在朝堂上的政见一直不和,对于西夏的问题,也是一主战,一主和,几乎是针锋相对,私下里更是谁也看不惯谁。只是这毕竟是在御书房门前,门面还是要做的。

047大宋和西夏

包拯的官阶比庞太师低,自然是他先打招呼。 庞太师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抚了抚袖子,斜睨着包拯,神态十分倨傲。他向来视包拯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个包黑子明明是个平民出身,在朝廷里没有任何根基,偏偏让他混的风生水起,在朝堂上跟他作对就罢了,还屡次坏他大事。最可恨的是,当年他的儿子庞虎被那呼守勇杀死,他筹谋良久方才找到机会灭了呼家为儿子报仇。可是包拯这些人却成日地为呼家喊冤,呼家走脱的那两个小畜生也跟包拯脱不了干系。可是皇上虽然宠信他,却对包拯这些人也是信任有加,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找不到机会处理这帮子人。如今看到包拯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看。

包拯早就习惯了庞太师的倨傲,也不以为意。况且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包拯是孟子理论的忠实拥护者,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庞太师,却更注重自己的私欲。两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包拯又一心记挂着皇上交代的事情,道了声告辞就准备转身离开,却没想到庞太师竟然叫住了他。

“不知太师叫住下官有何要事?”包拯心下纳闷,这庞太师对自己不是一向眼不见心不烦的吗?今日怎么一反常态和自己搭起话来了?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包拯心中一凛,不由起了防范之意。

庞太师有些阴阳怪气地道:“老夫前来求见圣上正有要事奏禀,这件事关系到我国和西夏两国之间的关系,十分之棘手,老夫自认无能解决此事。不过包大人可是咱们大宋第一聪明人,老夫相信这件事到了包大人手里必定是手到擒来啊。原本正要差人去寻包大人,却不想在这里碰到,可见这件事和包大人有缘,怕是要劳烦包大人和老夫一起再次面见圣上,讲明事情原委了。”

包拯原本想以有事在身为由推拒,可是想到庞太师刚才提到这事关系到大宋和西夏的邦交,忽然想到,这件事很可能和皇上交代的事情有关系,于是从善如流地道:“大宋第一聪明人这个称号下官可不敢当,这只不过是大家抬举下官罢了,下官要是当真那可就是不知进退了。不过既然太师开口了,包拯不管能不能帮上忙也该尽一份力才是。”

虽然包拯的话处处透出谦虚的味道,可是听在庞太师的耳朵里怎么都像是在挑衅,于是冷冷地哼了一声,率先向前走去。

走到御书房门外,门口的小太监机灵地进去通报了皇上,很快两人就得到了皇帝宣见的旨意。

进了门,仁宗一脸笑意地看着包拯道:“包爱卿为何去而复返?”仁宗看着包拯和庞太师一起进门就有些头疼,这两人碰到一起从来说不到一块儿去,每次都吵得他头疼,偏偏他哪个都离不了。只是他刚才吩咐的事情,包拯应该知道轻重,怎么不去办事,反而和庞太师一起又回来了?包拯不是个因私废公的,难不成是有更重要的事情?

包拯垂首道:“微臣出了御书房恰巧遇到太师,太师言有要事相商,包拯便回来了。”

“哦,是吗?不知太师所说要事为何?”仁宗将目光转向庞太师问道。

在西夏问题上庞太师一直是主和的,所以他对大宋和西夏的关系十分重视。此次前来正是要说那五个被莫问杀死的西夏人的事情。那五人虽然身上没有带任何证明身份的东西,但是从服饰和相貌上完全可以肯定他们就是西夏人。五个西夏人无缘无故死在大宋的国土上,万一西夏追究起来,要是处理不好的话,怕是免不了一战了。这些年西夏一直对大宋虎视眈眈,只是一时找不到开战的借口罢了。

如果是平常死了个把人,底下人也就处理了。可是死的人偏偏是外族,还是和大宋关系十分紧张的西夏人,底下的官员就不敢自作主张了。报上京城之后,庞太师也觉得十分严重,于是就匆匆忙忙地赶来报告仁宗了。

庞太师低头回话,却没发现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和他身边的包拯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包拯对于案件的直觉向来敏锐,他一听到庞太师提到西夏人,就马上意识到这件事绝对和皇上交代给他的事情有关。藏宝图出现的位置是在边关处,出了关就是西夏,被西夏人同时发现也不无可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