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是民间随意铸钱惹的祸,当政府开始对民间私自铸钱的行为解禁,并要求将钱铸小铸薄的时候,奸商们就敏锐地嗅到财政空虚的状况。而且,民间私自铸钱这一行为的解禁,导致市面流通的钱币变多了,货币贬值,这正是商人们趁机哄抬物价以赚取钱财的好时机。
整个刘邦时代经济发展的最大特征就是抑制商业。刘邦和历史上诸多靠农民起义发家的领袖在建国后的想法一样:国家穷,商人坏,团结人民大包干。
整个汉初社会在刘邦时期走上了以重税和无理规定打击商人的道路。
然而惠吕时期就有所不同了。国家经历了刘邦时期的大生产,经济状况大有好转,于是政府对商人的管控放松了许多。尽管依旧不允许商人的子孙们进入仕途,但却废止了对商人的苛捐杂税。
可是在货币政策上,国家奉行的仍是刘邦的老一套。然而这恰恰是刘恒所不能容忍的,他认为这些全都是扰乱市场经济的不良因素。
刘恒刚刚执政的时候,民间制造荚钱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小、质量越来越差,整个货币铸造业变得极不规范。私铸者处处牟取私利,新铸造的钱币中被掺入了大量的铁和铅,整个货币市场完全被扰乱了。
面对这种情况,刘恒在前元五年的四月下令,要求所有铸钱者一律改铸四铢钱,却仍在钱币上标明是“半两”。这种四铢钱的钱范1952年在甘肃陇西县的汉墓中被发现过。
四铢钱自然是四铢重,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因而四铢钱只是一两的六分之一,根本没到半两重,只是秦朝半两的三分之一,但确实是比过去的荚钱重了不少。
四铢钱依旧是允许百姓自己仿铸的,由此一来,心怀叵测的诸侯王和投机分子也就打起了这行的主意。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吴王刘濞和上大夫邓通——一个是日后掀起吴楚七国之乱的诸侯王,把持着丹阳铜矿;一个是刘恒面前的宠臣,把持着蜀郡的铜矿。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特别强调这二人,意在说明刘恒允许百姓铸造四铢钱的失策。
毋庸置疑,刘濞和邓通确实因此聚敛了富可敌国的财富。按照史书的记载,允许民间铸钱一事发展到最后,天下的铜钱几乎全都是刘濞和邓通这两家铸造的。可以说他们二人垄断了钱币铸造这个行业,铜矿和精良的铸币技术都被此二人垄断。然而反观刘恒改造四铢钱的措施,真的一无是处吗?
不见得。
首先,用铸造荚钱的铜铸造四铢钱肯定是正确的。钱币的质量有了统一的相对较高的标准,可以借此控制货币不再继续贬值,从而维护货币的购买力,最终起到抑制物价过快增长的作用。
其次,民间私自铸钱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文景年间的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国家要用钱的地方也很多,毕竟刘邦、惠吕留下的烂摊子真是一堆一堆的,中央政府恐怕还没有足够的财力来铸钱,依旧需要依靠民间财力的
(本章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