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文言津逮> 六 择善而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六 择善而从(1 / 2)

讲读文言,有时由于对照不同的版本,或者采用集注并有详细校记的版本,或者翻阅前人的校勘篇什,如顾炎武《日知录》、王引之《经义述闻》之类,会碰到文字、断句(标点)、解释间或不同的情况。怎么处理?下面举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文字方面

五代以前,典籍都是靠辗转抄录流传下来的,流传的路径不同,字句就难得尽同,有的差得少,有的差得很多。刻板印刷术流行以后,诗文刻板以前,稿或经过改动,或经过传抄,或者同一内容而不只一种版本,文字也免不了彼此不同。我们讲读的时候,遇见这种情况怎么办?针对不同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办法。

先说第一种情况,是两种说法都通,不能明显地分别高下。例如: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类也,位卑则足羞,官·大则近谀。(同上)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同上)

(3)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同上)

例(1),“相似”和“相类”,意思完全相同;“官盛”和“官大”,意思也无别,有人会说,还是“官盛”对,因为这是引用《礼记·中庸》“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但是有人也许反驳,你怎么知道这是引用?韩愈是未必喜欢引用的。总之,两种说法难分高下。例(2),“借书”和“积书”意义不同,“借书”强调自己贫苦而好学,“积书”强调自己勤慎好学,究竟作者是想强调什么呢?我们自然无法知道,所以只能承认两种说法都通。例(3),两种说法差别更大了,甚至牵涉到孔子同《易经》和易传究竟有无关系的问题;可惜文献不足,我们难于确知当时的实况,也就只好承认两种说法都通了。

像以上这种情况,我们讲读时可以任选一种;当然,能够知道另外还有什么说法就更好。

第二种情况是两种说法都说得过去,可是其中一种显然好一些或好得多。例如:

(4)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巡传》。(同上)

(5)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同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