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领悟到了这个时代的脉络。
比如说王素这个后知后觉的家伙。
再比如说,蓝元振这个太监。
或许是因为长期跟随在赵祯身边的缘故,蓝元振一直比较高看白永安一眼。
因此当听这几个年轻书生吹捧孙复的时候,他心中难免就有些不忿起来。
说起来白永安的学问确实更加精细,致用一些其实正符合刚才那位姓文的书生所说的志向。
但不知何故,他们承受的志向与他们追捧的学问,竟然好像有些南辕北辙。
太祖曾经说过,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太监们虽然在大内也需要读书识字,但他们除了习武之外,更多的人却是在学习水利之类的实际学问,至于原由,当然是防着朝廷万一有用,有那么个可信的太监兜底,自然也不会让官家无人可怕。
可是这些兜底的学问显然更偏向于白永安一脉,因此宫里的太监们对于白某人也是极其推崇的。
至于泰山先生吩咐,其实他们早就有人听说过,甚至还有人在出差的时候专门偷跑去听过课,不过,诚如太祖的那句经典论述:那些学问,助得甚事呢?
因此,蓝元振就想着去考较一下这几位正在高谈阔论的士子。
原本像他这种观察新晋考生的行为,就难免少不了交流与考校。
因此他也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之处?
于是文彦博就听到了这么一句恭敬的话语:“这位举子,你可曾听说过《中立七书》?”
‘中立七书?’
文彦博缓了一缓,才想起那究竟是什么?
他跟随在外做官的父亲居住,偶尔还要回一趟老家看,看奔波之中自然是不方便接收消息的,不过《中立七书》这样有名的东西他还是知道的。
只是,白永安的这部作品内容驳杂,而且都有光怪陆离之说,反正白永安是极其不喜的。
只是不知面前这位老人为何问起了自己对这套书的意见。
莫不是刚才的一番言论让他对自己有了某些看法。
虽然还不确定这看法是好是坏,但吴英演播此人绝非看上去的那么鲁莽而又豪放,这家伙的脾气确实是差了一些,而且甚至可以用飞扬跋扈来形容。
但他的政治智慧确实一点也不缺的。
从五代十国开始,他们家就连续不断有人在朝廷做官,因此也可以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在家中长者的耳濡目染之下,文彦博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有了一些察言观色的能力。
因此他没有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一直在观察那位老者的神态。
他下意识的觉得这位老者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恶意,最多也就是出现试探而已,但他刚才出了不少风头,所以心里是有些发虚的。
可就在他这犹豫期间,刚才在宴席上最先发言的那位白面书生却开口了。
“我观此书,如同鬼怪志异,与搜神记别无二致。老先生为何问及此书?是不是刚才我等在讨论泰山先生的学问,让老翁你有些不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