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朕真不是穿越者> 九一之卷:错料一帆超十程 第74章 闻余大言皆冷笑——李白(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九一之卷:错料一帆超十程 第74章 闻余大言皆冷笑——李白(一)(2 / 2)

一个中年人忽然问道的拍起了自己的额头。

仿佛是春天第一声炸响的惊雷。整个桂香园的所有宾客,都在这个时候发出了恍然大悟的声音。

有人甚至激动的拍打起了桌子,亦或者干脆将一坛酒一饮而尽,然后向着窗户外边直接丢了出去。那些挪动了脚步因而没有在桌案旁边的人,干脆连楼梯的扶手也没放过,就那么激动地拍打起来,似乎根本没有感受到手在痛。

老辣的蓝元振知道,他的道理对方都听进去了。

不过,他也不敢继续在这里呆了。

一来是有些后怕。

二来是他同样引起了关注。

这件事情仍然有可能会传回宫里,即便对他来说完全可能是一件佳话,但是作为小皇帝的心腹太监,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有可能面对太后心意莫测的关注。

所以他还是小心为妙。

因此就在众人还没缓过劲来的时候,这位老太监已经夹着尾这一幕,赵概不禁有些不满的说:“瞧你们把老先生吓的。”

有不少人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但也有人在坚持着自己刚才的观点。

刚才一直在掉线的那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

他叫王尧臣,南京应天府人。

宋朝的南京和明朝不同,并不在江苏。

此时,那座金陵古城还被称之为江宁。

而宋朝南京,则是后来的河南商丘。

它在宋朝建立之前,原本只是一个相对富裕的行政区划而已。

不过按照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这样的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其他的叫法,比如古时候的郡名,比如富有军事色彩的所谓“军额”。

而应天府的军额是:归德军。

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

总之不会出现在太多人的记忆当中。

有那么一个人,他的人生履历却与之息息相关。

这个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面色黝黑身材魁梧的大汉,在担任殿前都检点的时候,同时兼任归德军节度使,

因此在他造反成立之后,这里便成为了他的龙兴之处。

甚至,就连帝国国号的由来,也与此地息息相关。

先前我们已经说过,按照当时的传统,一块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划,既可以用古郡名称呼,也可以用军额来称呼。

但这当然不能意味着,它就不能像其他朝代一样,规规矩矩的用著名来称呼。

而南京应天府再升级为都城之前,它的名字是:

宋州!

如今宋朝的国号,便是取自此处。

不过龙兴之地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成为帝国的首都。

所以在赵匡胤选择便捷作为首都之后,应天府也只能以南京之名成为汴京的陪都。

不过,相对于其他军州来说,都能够调动的资源就多了去了。虽说不能像首都那样搞政治,但他们把教育事业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上。

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便坐落于那里。

而王尧臣的成长,也离不开这种环境的熏陶。

这家伙的文章水平,在很多文坛前辈看来,都是这批应试举子当中最出彩的。

甚至有人认为,以他的实力几乎可以说是已经内定了状元的人选。

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位文章锦绣的俊俏书生,竟然会在刚才的争吵当中冲在最前面,甚至还说出了“不买姓邹的账”这种话。

而且,但事态已经平息之后,在那位老先生已经把道理讲透之后,在不他讲出的道理已经得到了无数人认可之后,这位仁兄竟然还在坚持己见。

这就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了。

按照常理来讲,诚如刚才那位老先生所使用的逻辑,海外诸州是什么样子,华夏子民固然是不清楚的,但来自海外的那些夷人,尤其是漂洋过海而来的一赐乐业人,总不会也不清楚吧?

白永安和他的族人们,不争是这样抵达皇宋的吗?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王尧臣的反对,却并非是全无道理的。

“我华夏之民,坐拥辽阔幅员,却只拥有天下八十一分之一的土地。而那些蛮夷之人,或许还是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之辈,比我华夏尚且有所不如,又怎么可能见识过其余八十州的风土?我看,他们知道自己家在哪就不错了。”

这话不仅让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但却又并非全无道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