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改变> 第九十二章 接管太原 截断退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二章 接管太原 截断退路(2 / 2)

太原太大了,窑岗人派来的接管干部就有十名,警察就有一百名。李自成任命的太原府官员也被全部活捉,接管的窑岗干部,把他们全部接管过去。这些人,在李自成占领了太原之后,还是做了很多的工作。起码的是将太原的公共财产统计的差不多。遗憾的是,宋献策把在太原收刮的所有金银珠宝等都带走了。

安排好接管太原的事儿,张知木命令骑兵继续跟着大顺军,他们退到哪里,窑岗人就接管到哪里,尽量的放走人不放走物质。向南从太谷、祁县一直到介休,向东从平遥到孟县都派人去接管。

杨昌他们组织的通信工程队,也跟着前面接受的线路,开始架线杆子。由于现在窑岗不缺人手,所以窑岗人接管地区很明显的标志就是,路两边都有人在挖坑埋线杆子。

接管的地区,窑岗派出来干部非常紧急的事情就是帮助大家把地种上,没有种子的,窑岗的干部会帮助他们筹集种子。没有饭吃的,窑岗人带来了粮食。这些新接管城镇里面的百姓,从来没见过还有这样的官员。没用几天窑岗人的影响就显出来了。窑岗发布的命令,组织的事情,百姓们都会主动地积极的响应。

这些窑岗派来的官员,一开始还不太习惯这样工作,可是他们看到他们这样工作之后,受到百姓们由衷的爱戴,他们心里的这种感受也是从没有过,这和以前当官时故意树的官威完全不一样。他们知道他们是因为在窑岗呆了这两年之后,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在窑岗工作、生活的经历,就是人人平等的想法他们都接受不了。更不用说和他们管理的百姓们像一家人,为他们尽心尽力的工作了。他们也不得不佩服张知木想法的高明。他们这才更明白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

按照原来的计划,窑岗人接管的地方安定之后,都宣布成立自治委员会,窑岗派来的官员就叫自治委员会主任。自治委员会宣布的第一道告示就是,所有各界免收税赋三年。鼓励各界恢复生产,有困难的可以向自治委员会提出来,委员会会酌情提供帮助。尤其是鼓励农耕。如果有农民没有种子的,查实后由委员会免费提供种子。

大顺军开始撤离太原的第四天晚上,李菁的人和太岳山的五百多人回合后,李菁想带人利用夜色潜入霍州城去,可是当他们来到霍州城的时候,发现这个想法根本行不通。霍州城上站满了士兵,他们不远就有一个,每个人都拿着火把。还有流动巡逻队,不停地在城上转。看来大顺军是加了一万分的小心。

看见进不了城去,魏祥说:“明天就要攻城了。我们不能等着啥也不干。我看我们就把霍州南面的小桥给他们炸了。让他们的马车过不了桥。我们明天就可能多堵住一些大顺军的人。”

李菁一问之下才明白,过了霍州往南有一条小河,和汾河相连,正好横在南去的路上。如果炸毁了这座小桥,大顺军的马车就不能过去,他们辎重物质啥也运不走。

李菁说:“好啊!我们今晚马上就过去。”

不过,李菁他们来到这座小桥附近的是时候发现,想炸这座桥也是不容易的。宋献策早就想到了这处关键的地方,他派了很多人守在这座桥两边。

李菁心说,看来今天大顺军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和我们一战了。不过李菁可不想白忙活一场,啥也不做。他已经看出来,大顺军只是在桥的两边布置了很多人,河里面几乎没有防范措施。李菁找出了五名水性好的特种兵士兵,让他们带着**从水下偷偷的顺水游到桥下面,用**包炸毁小桥。

等五名特种兵士兵下水的时候,李菁他们在远处向桥边上的大顺军开枪,吸引他们的注意。

四月的水还是很冷的,五位下水的特种兵虽然穿着牛皮坎肩还是冻得不行,不过他们喝了几口酒之后,咬着牙坚持着向桥下悄悄地游去,这时候,岸上的李菁他们开始开枪吸引大顺军的注意了。大顺军听见枪声也紧张的要命,有一些火铳手,也“砰砰”的盲目地向远处射击,为自己仗着胆儿。

其实李菁带着人一个冲锋就可以冲到桥上,打死守桥的士兵,将桥炸毁。可是李菁不想暴露出自己的人数,他们这股力量是要作为奇兵使用的。李菁他们在远处不进攻,守桥的大顺军士兵更不会冲出去,他们更害怕窑岗人的步枪。可是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轰”的一声,小桥被炸上了天。

原来那五名特种兵,顺流游到桥下面之后,将**包放到桥底下落好之后,点燃***,他们又顺流而下远远地离开了。等他们觉得离开了安全距离,在岸上的战友的接应下刚刚上岸,桥就被炸飞了。

守桥的大顺军怎么也没想到,远处的窑岗人还没有攻上来,身后的桥却被炸飞了。不过守桥的大顺军军官明白,远处窑岗人的射击,就是吸引他们的注意,掩护炸桥的人动手。

等爆炸声一过,窑岗人也就没了踪影。气的守桥的大顺军军官直跺脚。其实桥被炸了,他应该感到幸运,不然李菁带人硬冲过来,他们更倒霉。

小桥炸了,就等于截断了大顺军的大队人从霍州的退路。

窑岗民军和大顺军的一次决战,就要在这里展开了。

=======================

宋元两军在日本开战。蒙古吞并西欧,转攻非洲。--《南宋记忆》进展</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