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崛起在黑土地> 233章 逆袭贝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33章 逆袭贝如(1 / 2)

站在一望无际的贝加尔湖岸边,两名军人风风尘仆仆的举头眺望。他们手里拿着棉帽,光头散发着热气,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明显看出从远道而来。此刻,两匹战马悠闲地在湖岸边寻找枯草啃食着,不时发出哕哕的叫声,彷佛在向主人炫耀。

“贝加尔湖真是名不虚传,北海的名字绝不是徒有虚名,好大的一个湖泊。现在已经是‘春’暖‘花’开季节,我真担心徒步是否能走过去。”陈赓面‘色’焦急、似乎心事重重。杜聿明似乎很有信心道:“老兄,你未免有些过滤了,现在虽然是开化季节,可是贝加尔湖毕竟纬度偏北,你瞧已经快晌午了,气温只有零度左右,你不用担心掉下去的。”

陈赓依然紧锁眉头道:“不瞒你说,我们团作为旅部的先锋团,同时也作为整个方面军的先遣部队,肩负着开辟北部战线的重任,切不可掉以轻心,对于整个部队而言,你我凡事应该想在前面,容不得半点差池。”

杜聿明道:“偷袭贝如得方案早已定下来,我猜测一会儿旅部就要召开军事会议,你我执行命令就是了。不过这次道米什哈没有见到蒋先云、陈明仁他俩,的确有些遗憾,没有想到他们早已在斯留丹卡热火朝天的干上了,真让人手痒痒。”

陈赓附和道:“是呀,紧赶慢赶还是落后一步,不知这哥俩到底怎么样了,真想他们呀。不知他们是胖了还是廋了,听说杜聿明在攻打那霸的时候负了伤,不知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哥俩正在唏嘘不止,旅部的通讯员打马过来,通知他们速去开会。

旅长亲自主持军事会议,话说得非常简练。不一会儿军事会议进入尾声,旅长最后说道:“陈团长,偷袭贝如,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呀,由于我们对贝如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困难可想而知。你们必须保证在明天拂晓打响,快速占领贝如,保证我全旅人马顺利在贝如布防,为整个方面军,迅速开辟北现战场创造条件。”

赤塔攻坚战结束后,由于团长身负重伤,陈赓被任命48团团长,杜聿明任团参谋长,同时兼任一营营长。陈赓所在的48团首先到达米什哈,而47团、49团还在路上,因此48团要首先越过贝加尔湖冰盖,向贝如发动进攻,为全旅迅速在贝如站住脚创造条件。

夜幕降临,经过一个下午的休息,全团官兵沿着米什哈码头,悄无声息的踏上贝加尔湖冰面,向着对面的贝如方向前进。深入湖区,气温迅速下降。白天的阳光直‘射’下,湖内的积雪变得十分粘稠。此刻积雪表面冻成一层薄薄的雪层,一脚踩下去便深陷其中。

因此,部队前行十分困难。米什哈到贝如的直线距离约有80公里,明天早晨必须到达贝如,接着又要投入战斗,时间紧迫不说,行军速度至关重要。部队分两路纵队,间隔约50米,所有官兵都披着白‘色’的斗篷,远远望去几乎很难发现部队的行踪。

临晨4点左右,正是人们熟睡的时间段,部队终于望见前面黑乎乎的岸边。那长长地黑影如一条巨龙,绵绵延延似乎没有尽头。尤其是岸边的高山,有一股居高临下的压迫感,使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一夜急行军的官兵顿时陷入疲劳和紧张状态。

由于地壳运动和断层形成,造就了贝加尔湖——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他的淡水储量相当于世界淡水河、淡水湖泊的百分之20。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据考证,它已经存在了2500万年,至今依然保持它壮观的景‘色’。

贝加尔湖西岸贝如所在地,处在贝加尔山脉西南末端。贝如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它的西南方向,有一条不足百米的狭长山谷,是和外部联系的唯一通道,也是通向伊尔库斯科的唯一路径。和贝如相比,米什哈的地势要平缓和开阔许多。

由于米什哈附近有一条流向湖区的小河,米什哈正是处在小河流的冲积地带,地势平缓视野开阔,最初成为连接远东的重要的水上通道。当初苏俄人到远东来,几乎都是沿着这条水道前往。后来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到贝如,使贝如到米什哈的水运更加繁忙。

再后来,西伯利亚铁路绕道贝加尔湖西南端的斯留丹卡,沿湖转到米什哈。这条水路才渐渐衰落下去,但是它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货运量。眼下一座壮观的码头,出现在官兵们面前,夜‘色’中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距离贝如码头还有1公里,陈赓命令部队停止前进。部队迅速成散兵线,我倒在冰雪之中,瞬间冰面上没有了人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