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宰英谢恩起身,当下介绍了自己,又对赵展飞一番吹捧,很自然地把田无期救他功劳扣在了赵展飞的头上。不得不说,宰英欧巴卖相极佳,口才不错,把事情编的有理有据,让听的人觉得还有几分亲临其境的意味。何况他身上又有高丽举子的身份,外国读书人所说之言更是有几分让人信服的--毕竟大新天国上朝,对这种不远万里进京赶考的外国士子还是很优待的。
不知道是人心善变,还是世事无常,本来视赵家如虎狼的韩宰英,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为其颠倒黑白,摇旗呐喊的马前卒!这个世界果然有够魔幻!
这时,台上又站起身一位武将朝服的清瘦男子,正是当代赵家族长之弟,赵展飞的叔叔,枢密院同知赵志文。
和他威武雄壮,常驻边军而执掌赵家的大哥赵志翼不同,赵志文并不以武力闻名朝野,而是素有“儒将”的雅号,他任职中枢,从枢密院的七品都事开始做起,如今已经是正二品的枢密院同知。他在猛将如云的枢密院里能站稳脚跟,除了赵家的金子招牌之外,他自己的智慧谋划也起了很大作用。
事实上,赵志文一开始并不赞同赵展飞揽功一事,他一向认为赵家已经位极人臣,这时候应该做的是韬光隐晦,甚至是自污以求稳,以退为进换赵家的平安传承。不过自己的大哥明显不这么想,他一向主张赵家需要不断猛虎咆哮,震慑天下,让包括皇族在内的修行者也好,还是世人也罢,都不敢掠虎须一下。况且,他的这位大哥对赵展飞这个儿子似乎尤其宠爱,这么犯忌讳的事都支持他。
赵志文虽然久不在边军,但毕竟算得上赵家的二号人物,一眼就看出了这后面的问题,所猜的事实也八九不离十。只不过打断骨头连着筋,同为一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能帮着自己这个不争气的侄子把事情圆过来。
事实上,如果不是赵志文在了解实情后,联想到了鲁王的动作。果敢决断,迅速安排,找到高丽韩家,许以重利,把韩宰英拉拢过来,事情更是要被动几分,甚至会被人掐到七寸。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赵志文在摸清鲁王动作之后第一时间就利用赵家在北地的强大网络,翻云覆雨,把韩家的人控制在了手里。
赵志文其实并不想站出来,尤其是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可惜自己的草包侄子,完全看不出来鲁王是在激将,全然把自己的安排和叮嘱忘在了脑后,一上来就把自己预备的杀手锏吐了出来。赵志文郁闷的几乎要吐血,这个高丽人本来已经是在鲁王出招之后才放出来,才能有混淆视听,甚至是一锤定音的作用。哪里知道戏才开锣,赵展飞就迫不及待准备收场。赵志文也没有办法,只能随机应变,顺着自己的败家侄子出来,变后发致人为一波流,争取一锤子把事情盖棺定论。
赵志文对至正皇帝施了一礼,道:“陛下,赵家深受皇恩,三代忠良,臣的父亲更是当年随太祖在大都一战中力毙北元国师后以身殉国。如今事实却在,赵家不奢望陛下隆恩,唯求一个公正,如是而已。”
这话的段位明显比赵展飞这个草包高了一个楼层。此话一出,至正皇帝也不得不出言安慰:“赵爱卿言重了。赵家忠君爱国,朕是知道的,爱卿无需多言。”
鲁王不负众望地再次站了出来,他含笑向赵志文施礼道:“赵大人何出此言啊。本王行事,向来对事不对人。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朝廷。倒也巧了,本王所求,也与大人一样,便是一个公正。赵家虽然是三代忠良,不过虎父犬子,也不是没有。上古战国时候赵奢与赵括两代父子,赵大人难道没有耳闻?”
赵奢乃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大将,常年与秦兵抗衡。他兵法娴熟,品格高尚。尤其出名的是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问家事,”也就是说一旦接到军令,便不再过问家里的事情了。而他的儿子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但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奢以此“不谓善”,他忧虑地对妻于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被赵者必摄也。”
赵括就是那位纸上谈兵的老兄,在长平把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葬送给了秦将白起手里。结果全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没多久就被秦国灭了。鲁王这句话可谓是一箭双雕,定点打击。都是姓赵,历史会不会重演捏?
赵展飞气得脸都青了,再也顾不上什么君臣之道,大怒喝道:“鲁王,黄口小儿,也言兵事?你三番五次针对本将,血口喷人。如今物证,人证俱在,你还在不断泼脏水,意欲何为?”
鲁王听罢,依然不动气。他笑着摇摇头,鄙夷地看了赵展飞一眼,环视了一下四周,一字一句地道:“巧了,本王还真是见不得小人作祟,贪婪军功,欺君罔上。本王亦有物证人证。今夜中秋月圆,便请诸君在圆月之下明辨是非!有请李姑娘!”
这么激烈的对线,而且双方一个是刚受封的亲王,一个是世家的嫡子。大殿之上的官儿们看得都浑身哆嗦,一阵暗爽,这样的大戏自从皇帝登基之后好些日子没见过了,真特么的刺激!然后,就在这让人激动万分的时候,随着鲁王的话音,一道无限美丽的身影出现在了武德殿上,很多家伙直接就顺着高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