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由精品提供的精品总排行小说 —《太子别动》 第一百零九章 讨价还价
弘治帝落座于奉天殿坍台的金座。一眼扫去,发现今日早朝气氛不对。
首辅刘健的脸色像严冬腊月里的冰雕。官员之间“眉来眼去”,似在交流着什么。
“发生何事?”弘治帝轻声询问李荣。
李荣低眉垂眼:“皇爷,小爷一大早命人给等在宫外的百官们送《京报》。”
弘治帝讶然:“《京报》?何物?”
皇爷不知道?
李荣嘴角微不可查地抽了抽:“小爷弄出传递消息的报纸。昨晚小爷从内书房借人。趁着宫门未落锁全都送去囚牛商行。小的们连夜抄了一万份报纸。今早城门一开,有八千份被送出了京。”
内书房专门给宦官中挑出的聪明孩子启蒙。就像非翰林不入内阁一样,没经过内书堂启蒙的宦官进不了司礼监。内书堂请的老师都是翰林,教学态度绝对比文华殿内的侍读官严厉多倍。在内书堂读书的小内侍放宫外,至少也是童生的水平。
“哦,照哥儿提过一句。朕没放心上。邸报而已,百官为何这表情?”
弘治帝哦了一声,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
实际上昨日弘治帝和儿子两人在御书房关门商量一个多时辰,都是有关“租用”盐场的事,并没有提其它。弘治帝是真的不知道报纸的事。但见李荣把内书堂的人借了出去,猜儿子定是故弄玄虚糊弄了李荣。
弘治帝不得不装做事先知道报纸的事。谁让儿子是亲生的,就算坑了爹,弘治帝也要捏着鼻子认下。
几乎看着弘治帝长大的李荣,岂能听不出真假?李荣哭笑不得。小爷也真是的!宫里就这么一位皇子,就算不打着皇爷的旗号直接开口借人,他敢不借吗?
但若是小爷要人,李荣一定会留意借人的意图。也不会一大早被《京报》呛了个半死。
李荣拐弯抹角地说:“《京报》的内容……估计惊到了大家。”
“你给他们讲讲这次京察的成果。”弘治帝迫不及待地催促,“拿一份让朕瞧瞧。”
李荣遵从圣意宣读此次京察结果:“罢免或调用官员1265人,杂职1303人。另有326人因年老、疾病等致仕……”
两京加上各布政使司的大小文官约在两万人左右。一次性贬官或罢免十分之一以上,其中又以京师脚下的直隶官员为最,实属罕见。
就在这奉天门,参与早朝的官员比正旦大朝的人数少了十分之一。
京师各衙门一、二、三品实权官员变动不大,下头的人动了再多也不怕。大明永远不会缺做官的人!
不说今科进士,光国子监等着做官的监生都有数百人。
此次空出不少四、五品官位,不管有资格的、还是没资格的,都想往上挪一挪。五品是一个分水岭。到了一定的年纪升不上五品,这辈子也别指望位列大小九卿。
李荣宣读的时候,有不少官员偷瞄正在读报的弘治帝。
有门路的人早已打听清楚京察的确切结果,他们更想知道弘治帝对报纸的看法。太子弄这么一出大戏,没人相信弘治帝不知情。就算太子瞒着,东厂的人也该报上去。
如果说太子弄出《京报》是为了挑衅刘首辅,那么弘治帝的目的又是什么?利用时事版块引导朝堂舆论吗?
先皇早期颇有明君之范,彻底掌握权力后建西厂、广开皇庄、任命传奉官、大肆派出镇守太监,令官员们寝食难安。登基十二年的仁厚皇帝,开始任用武官组建巡捕营、指使东厂抓人,会不会也是性格大变的前兆呢?
金座上的弘治帝把《京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甚至没遗漏纸缝之间的小广告。什么“白糖团购促销,一石起卖九五折”、“囚牛商行推出新式铅椠及配套纸张,可速写、易携带”,“买食盐去囚牛商行”,“买粮食别忘了去囚牛商行”……全都是推囚牛商行的。
最让弘治帝感兴趣的是最后版面上的彩票专栏,公布了彩票的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