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日月重辉> 第135章 虏寇侵略如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5章 虏寇侵略如火(2 / 2)

张怀瑾道:“说白了,就一个字,跑!蒙古大军集中入侵,我们不论在哪个方向防御的力量与之相比都是远远不如的,我们只能依靠城镇堡垒进行固守。

我们若固守不出,蒙古人就会沿途掳掠百姓。一天不放他们出去,他们就抢一天,一个月不放他们出去,就抢一个月。

我大明从上到下都不可能坐视蒙古人肆虐百姓荼毒河山,各督抚也会受到天子和中枢的巨大压力,必定要集中兵力与蒙人决战。

然而,蒙古军普遍一人双骑,其机动性远胜我大明守军。他们是不会和我们摆好阵势决战的。我们的主力追之不及,指挥战役的督抚们就会被迫调集各地镇守之军对其堵截。

这一跑一追一堵截之间,经常出现的结果是,我军被蒙军带着兜圈子。他们在逃跑的过程中,会不断侦查哪个方向的守御兵力不足,然后利用速度和兵力集中的优势,迅速夺下兵力不足的关隘。

有时候我们甚至不得不放他们回草原。因为就像今天这样,蒙古人的速度太快,沿途几个镇子的百姓根本来不及反应。我军主力和蒙军一追一跑,最后受难的还是百姓。而且耗时越久,受难的百姓就越多。

如果镇羌堡和岔口堡之间没有缺口,蒙古人就可能南下进入陕西腹心,到时候受灾的百姓将会迅速扩大的数十万。这个损失是我大明承担不起的,这个责任也是督抚总兵们承受不起的。”

张怀瑾所说的这些,没来过边境,没经历过蒙人的入侵,普通人是很难领会的。陆挽不是普通人,师兄解释后,他就明白了边境军民面临的难处。

而且,陆挽还从师兄这番话里,联想到了另外一个张怀瑾没提出的问题,那就是补给问题。

蒙人四处劫掠,可以就食于百姓,大明追击的军队可以么?数万大军在流动过程过程中,补给怎么解决?普通城镇哪有那么多粮草供应?只能从各大粮仓调集粮草,并征调大量民夫,追在后面进行运粮。这对已经受了兵灾的地方来说是二次伤害。

己方粮草供应不上的时候,自家军队也可能变成劫匪。这是三次伤害。

蒙人入侵附带会给百姓们带来二次伤害,甚至三次伤害。兵燹之灾,亦如瘟疫,会感染,会传递,会让这个本已多灾多难的国家雪上加霜。

大明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已经很难应付一次数百万人的兵灾了。就算经得起,边关上至总督,下至兵卒,谁敢去担这份责任呢?

明蒙双方就这么耗着吧,你割我一小块,我再割你一小块,且看谁耗得过谁吧。边打边交易,边交易边打,打打和和才是明蒙常态。

张怀瑾刚才已经谈到蒙古人必将经过这里,但他没有露出丝毫怯意。只有三千多人的游击营,就在四万蒙古大军的必经之路上,张怀瑾表现出的胆气,正应着兵法里的——不动如山。这或许是边防将领才能拥有的特质。现在的张怀瑾和平时的张怀瑾截然不同。

张怀瑾的镇定让陆挽不得不佩服,也让陆挽被这份镇定所感染。陆挽开始思考其他问题。他问道:“师兄昨晚曾说过,边境墩军和夜不收全年不断、昼夜不息。按道理四万大军抵达边墙,昨夜应该就有信号,为何直到今早才传来烽火?”

张怀瑾道:“我是说过。但我也说过蒙古人收买了很多奸细探子。师弟可曾读过,世庙时大同仇总兵的议开贡疏?”

嘉靖时期离现在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每年朝廷的奏折以万计,这么久远,还是个武将的奏折,陆挽哪里知道?所以他摇了摇头。

张怀瑾道:“仇总兵曾上疏道,我之墩军、夜不收,往往出入虏中,与之交易久,遂结为腹心,虏酋俺答、脱脱等将我大边墩台割据分管,虏代墩军瞭望,军代鞑虏牧马。。。

帝国之兵,九边最苦。九边之军,墩军和夜不收最苦。我们甘肃的墩哨和套虏的关系虽然没大同那边的密切,但是被收买也是常有的事。

这么大程度的入侵,又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时间,蒙古人想必是筹谋很久了。所以针对边境墩哨的收买也应该展开了很久了。”

蒙古人在安远镇看到空荡荡的粮库大失所望,他们果然如同张怀瑾预料的一样,顺着逐龙原往东南而来。

四万大军、八万马匹,犹如奔涌的浪潮从庄凉游击营北方一里多处倾泻而过。本来相隔这么远,不应该听见声响。但是八万马蹄踏出来的震动,像低沉的闷雷源源不绝的传入营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