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们讨论了一番,都认为,杆子得找一个粗的杆子,不然还是会容易摔坏。
木匠们只用思考一部分问题就好了,而鲁犁需要考虑的更全面。
用粗的木杠固然好,也很结实,可如此以来,架子就会很沉,一个人扛不住,扶都不好扶,如何能像军旗一样跟着主将灵活移动呢。
鲁犁拿不定主意了,只好找李孟羲问。
李孟羲皱眉想了一会儿,“重点就重点吧。”李孟羲说着,“但也别太重了,最好能一个人扶稳,两个人能扛起快走,要是倒了,两个人一个抬尾,一个抬中间,得能一下把架子抬起来。”
李孟羲给了鲁犁新的指标。
指标包含了火把架的三种使用情况,第一种静止状况,架子竖在地上,一个士兵扶着架子,就能把架子扶的稳稳当当,并且就算一旁围着架子挤满了人,敌我双方挤在一起厮杀,不停的有人撞到架子,架子依然可以稳当。
架子重一点无妨,一个人抬不动,两个人抬着走也是可以的。
但不能再重了,两个人抬可以一起发力,三个人一起抬,就不容易力量往一起使了。
而且,每多一个人,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失误。
所以,架子再重,也不能重的要超过两个人去抬。
情况三,万一架子不小心倒了,需要很快扶起来,按架子一头重一头轻的构造,单凭一个人想抬起来不容易,而要是有另一个人,稍走两步,在木杆中间稍微用下力,把架子抬高一点,就可以轻易抬起。
要是重到得三四个人抬,就太麻烦了。
李孟羲是很聪明的,聪明的来源不是智商,而是知识,确切的说是思维,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在小学就被培养了。
这一些理科的思维模式,是比所有知识成果都重要的财富。
鲁犁得到了李孟羲的答复,安心回去继续做架子去了。
按鲁犁的行事风格,其实木匠们的做事风格,在文安县城攻城前的那一夜就形成了。
当时第一次做攻城器械,木匠们一边做,一边想怎么做能做好,同时做好还得去验证做的好不好。
做工程器械时,木匠们其实已经参与到了涉及研发,施工,品控,改进,一整套流程,这在木匠们之前的人生之中,是绝无仅有的经历。
哪怕木匠们去其他任何一个诸侯的匠做营里,也绝无可能有人会像李孟羲一样重视匠人们的智慧,并能集思广益。
木匠们在义军这里,确切的说,是在李孟羲手下,能得到足够的尊重,他们的潜力也将被最大的发挥出来。
木架子结构并不太复杂,半个时辰都没用,架子就已经做好了。
鲁犁老老实实按李孟羲所提的三点,去测试架子,正如曾经做攻城器械时,像当时梯子做好推倒看会不会摔坏一样,鲁犁把新做的架子再一次推倒,啪的一声,架子拍在了地上,没坏。
然后,看架子倒了抬起来容易抬不。
鲁犁抱着架子尾端,想把架子抱起来,并不能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