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清初侠英传> 第六章:黄义明出山 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黄义明出山 上(2 / 2)

黄义明道:皇上言之有理。只是当今圣上不远千里,自京畿之地来到弊庄,仅是为了与草民交流武功,还是另有其他要事相商?

康熙皇帝道:正是有要事相商。

黄义明道:既是如此,请皇上及各侍卫官长重临书房品茶慢道。

却说步入书房后,康熙皇帝开门见山地说道:听说老前辈餐风宿露,已在江湖上寻找昔年叛师仇人卢桂生数十年未果?黄义明回答:果有此事。康熙皇帝道:不只是前辈寻找卢逆未果,我朝廷也寻找此逆多年未果。现已有卢逆的准确消息,特前来向前辈通报。黄义明回答:愿听其详。

事情的经过原来是:此卢桂生早已包藏狼子野心,自见永历朝廷一路撤向缅甸方向撤退,对南明政权已丧失信心,决意降清,但苦无机会。一次李定国因军务外出,卢桂生在李定国所居密室中发现了《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的秘密,决意盗取。磨盘山战役前夕,作为李定国贴身徒儿,卢桂生对于李定国的军事布署了如指掌,感到正好拿来做投名状,去清军请赏。遂在开战前夕盗取了《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后,由小路逃往清军后军急向吴三桂告密。时李定国伏兵做三伏,号令清军进入三伏,“首尾横击之,片甲不令其逃也。”而当吴三桂得知李定国伏兵计划时,清军前锋已入二伏,因此吴三桂闻之大惊,急令前锋停止前进,并向山谷两侧李定国的伏兵开炮。李定国被迫应战,伏兵尽出,自朝自暮,清军伤亡过半,战死十七位将领,停止前进。而李定国军亦伤亡过半,无力再战,撤兵至木邦(今缅甸新维)休整。因此磨盘山之战,实因卢桂生告密,救了吴三桂一命,也因为这一告密,李定国尽失大西军精锐,从此丧失了复明的希望。而叛贼卢桂生却因“功”,被清廷授云南大理府知府职。但是卢桂生并不甘心久居人下,他自盗取《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后,便苦研表中所藏《岳氏武功精义》与《鄂王兵书》,一日武功练成,自认为是天下无敌了。卢桂生又自知因叛师盗表,而导致明室之亡,反清复明志士决不会放过自己,便更名张贵远,一日盗取大理府中的全部官银,带上贴身人马,不辞而别。

张贵远逃跑的路线,是自清大理府西行,翻越尖高山,渡过大金沙江,来到密支那。又由密支那出兵占领野人山,在山颠筑士立堡,招兵买马,俨然立国,号称“逆伦邦”,自封邦主。这野人山周边地区土肥粮丰,称胡冈谷地,张贵远以此为资,西逼莫卧儿国(今印度),又出兵占领大金沙江上游地区之江心坡。原来大金沙江上游有东西两源,东源称丽江,亦称恩梅开江,其发源于中国境内察隅县境之伯舒拉山南麓,在中国云南境内段称独龙江。西源称大盈江,亦名迈立开江,源出青石山(现缅北山区),大金沙江两源之间的土地称江心坡,共3万平方公里,亦土肥粮丰。张贵远控制江心坡后,东逼缅甸。大金沙江两源在密支那城北约50公里处的圭道汇流,成为一江,缅人称为伊洛瓦底江。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全长共2714公里,流域面积共43万平方公里,经孟加拉湾入海。由于张贵远掌控了圭道地区,又由此派船队下江,直达孟加拉湾,掌控了大金沙江两岸地区,南洋暹罗(今泰国)、南掌(今老挝),安南(今越南)诸国,均仰其鼻息,要粮给粮,要钱给钱,不敢有违。因此在短时间内,张贵远辟地万里,顿成南洋霸主。

讲述及此,康熙皇帝说道:朝廷原不知卢桂生盗取大理府中官银后逃往何处,因一日缅王被逼,向朝廷求救,大理知府王尽忠奉命带兵赴缅都救援,在城头目睹张贵远喊话后,方知此张贵远即昔日清大理知府卢桂生。而王尽忠原为大理副知府,因卢走被扶正,识得卢桂生面,自知不敌,令缅王只闭城死守,切不可开城应战。又派驿马日夜加急向京师传递敌报求援,朕方知此张贵远即昔日清大理知府卢桂生。朕素知黄老前辈有擒杀卢逆之志,特不远千里来到黄家村通报,想烦前辈不辞劳苦,前往南国一行擒逆,要兵要将,尽管提出,朝廷均可提供方便,但与我同来这位侍卫长司马虎说知即可。此司马侍卫,原为点苍派高手,为人忠实可信,决无诈心。其他同来五位年轻侍卫,亦少林、武当派中的后起之秀,可供差遣。

黄义明回答道:擒杀叛逆卢桂生,原师傅李晋王死前遗命。今皇上又亲临寒舍委以重任,敢不从命,哪怕肝胆涂地,亦是当然。但草民心中有一事未解,想向皇上相询。

康熙帝道:但说无妨。

黄义明问道:皇上如此武功,手下又猛将如云,何不亲征叛逆,而委下民前往?

康熙皇帝回答道:前辈有所不知。三藩之乱,方兴未艾。时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人称“三藩”。先帝去日,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以窥我大清虚实。朕在位六年,吴三桂以目疾请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相试探,朕未许。十二年,尚可喜自请撤藩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镇守广东。吴三桂、耿精忠亦相继请撤藩归辽东以为试探。朕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下令撤藩。十一月,吴三桂先反于云南,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发函台湾郑经,邀约响应。又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耿精忠随反于福建,尚之信反于广东,广西将军孙延龄亦从叛于黔。由于事发突然,三藩一时占有云、贵、桂、粤、闽、湘、蜀诸地及赣、浙、陕、甘、鄂部分,与朝廷成力敌。更可恶者,此卢桂生借新建逆伦邦之财力,为之后援。朕当自统朝中劲兵,以挡三藩之锋。前辈若能将兵出其后,除卢桂生逆伦邦之后援,三藩则必败无疑。

黄义明道:吴三桂乃翻覆小人,缅甸之役杀害永历帝无可自解。且前明气数已尽,民心思安,汉人不会追随吴三桂造反,皇上可放心征讨。某当出其项背,必诛卢逆,以使三藩无后援可依。只是听皇上所述,此卢桂生初建逆伦邦已成气候,某冒然领兵征剿,必惊动道路,使之先有准备。但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此卢桂生建邦称“逆伦”,必有逆背人伦,惹天怒人怨之处。不如我先只身前往,探其虚实,看有无可剩之机,能否号召边民奋起随同诛逆。若彼时确需用兵,草民再与皇上相商。因道里悠远,赴南边所过关塞甚多,草民行前,不知皇上可否先发通关文牒,以便行走?

康熙皇帝道:如此甚善。顿在案前铺锦写道:今有武林前辈黄义明,奉皇旨前往南边擒逆诛贼,事关重大,所过关卡,一律放行,要骑给骑,要粮给粮,要兵给兵,不得借故拖延。钦此。并叫侍卫长司马虎盖上玉玺。

黄义明收起文牒缠入腰间后,又道:草民即日起行,必诛此叛逆,以谢国家,兼报师仇。只是行前有几句话不能不说,不知皇上可否听取?

康熙皇帝道:但说无妨。

黄义明道:前明之亡,虽属天意,但亦人祸。明室之亡,其因有三:一是拒谏,塞忠良之路。今紫禁城左顺门有“哭门”之典,皇上当知其事。其事经过为: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明世宗朱厚熜违反礼制,欲给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加尊号,诸臣谏之不从。有大臣二百余人,含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集体跪拜左顺门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喊声震天,驱之不散。世宗怒,用锦衣卫逮四品以下一百三十四人入狱中拷讯,令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待罪,受杖责者一百八十余人,十七人被杖死,八人充军。自此以后,明廷忠言塞,士人始生无耻之心,争相媚上。阉党魏忠贤得势,士大夫为其建生祠者竟四十余座,名将袁宗焕亦为之在宁远建“懋德祠”,晚明政风之坏,士人风骨之失,由此足见。以满洲入主中原计,明室旧将,降者相继,争为导向,此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之三蕃者,非明旧将呼?即有黄道周、李定国等少数忠贞之士为社稷献身,亦难挽天河。否则满洲开创之初,何以能以兵甲十三人,合九姓之师,击败明朝?入主中原后,何以能以满族十万之众,征服天下百万之师,入主有上亿人口之中原?其二为猜忌,妄杀忠良。杨嗣昌原剿贼有功,遇妒去职,用熊文灿为兵部尚书。李闯、张献忠再起,杀熊文灿,复用杨嗣昌,福王失洛阳,杨嗣昌忧惧死。复用袁宗焕,袁宗焕守北京有功,无辜被杀。若杨嗣昌、袁宗焕不死,崇祯帝不自毁长城,明室必不至亡。其三为薄而寡恩。三饷之征,了无停时,百姓无以为生,自然追随李闯、张献忠造反。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民以仁,民事君以义。今大清入关,多革明弊政。摊丁入亩,民受惠者多,吾虽前朝遗民,对此亦不能不见。此次皇上亲征三藩,草民以为如能善待华夏之民,宽容被迫从众,广布德政,三藩断难持久。

康熙皇帝道:明鉴之言,朕当永记。昔明失其鹿,天下共逐。扬州八日、嘉定三屠,岂非得已。今天下初定,朕当本华夷无别之心,一体视之。且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此实乃天意。朕不本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之心,又何以治中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武王与周成王继立,肃慎均派使来贡“楛矢石砮”,故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谓:“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此见于《竹书纪年》之所记。而息慎、肃慎,皆谓满人先祖也。孟子曾云:“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韩愈夫子谓:以“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实谓上天厌弃内地有无德者,方眷命外夷为内地主,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今我朝肇基东土,当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而为臣民者亦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今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当秉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当秉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当秉中外一家之政也。

黄义明道:今皇上肯以如此大一统之心,诚待天下人,实乃万民之福。只是不知所施何措,以见当朝存仁义之心,行仁义之政?

康熙皇帝道:朕当以满汉是一体之策待众官,即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明朝旧吏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行科举考试制以取官,考试内容皆本四书五经,一如明之旧例。另广设博学鸿辞科,征天下饱学有德而不愿应征人士,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朕另以五伦,治天下民众,尊孔,敬祖,祭拜明孝陵,修史可法祠,表彰精忠报国之士。虽说是天无二日,地无二主。但朕为万民所仰,决不例外。如此,则易风易俗,满汉之界可渐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