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以文明的名义> 第220章初进上海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0章初进上海滩(1 / 1)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十六铺码头。时值深秋,早上八九点钟的码头已经喧嚣起来,停靠在码头边的货轮上络绎不绝地有苦力背下一袋袋货物,货物包装上面的外文字母显示着它们的不俗身份,洋货。

从米面粮油到日用百货,甚至是军火烟土,无所不包,不一而足。货物从货轮上驳到停靠在码头上的各式车辆上,车辆直接反映了各大货主的实力,大洋行一般都是卡车,中国商人一般是用马车、牛车,实力弱的干脆用手推车。

这些舶来品的大量倾销营造了上海滩的畸形繁荣,在这繁荣的背后,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社会财富悄然流出国门。

此时黄浦江上有一条小木船缓缓靠近码头,船舱内,一身白色西装,带着圆框金丝眼镜的年轻人拎起脚边放着的一只木质手提箱,和一名身材壮实的中年汉子说着话,中年汉子则是一身黑色西装,头发中分,蓄着胡须。

“老王你看啊,这儿码头多热闹啊,这些船大多属于虞洽卿这位船王的,你说我们直接去拜访他是不是有些草率?也许我们根本见不到他的面。”

年轻人就是张明,他和王明河今天第一次出崇明,就是想来拜会上海滩实力最雄厚的虞老板,他们要想在上海滩站住脚,光有洋人的招牌还不行,至少要事先给这些地头蛇足够的面子,这样他们才不会暗中使绊子。

其实以张明的手段,本不需要这么复杂,直接修改或者植入记忆就行,但这位虞老板却不同,据史料记载,虞洽卿在上海滩四大亨中年龄最大,比黄金荣也大一岁,江湖地位最高。他不仅仅是上海滩大亨,还是一位实业家、银行家、金融家,是中国最早的船王,最多时他有52艘轮船,比当时清政府的还多。

他后来还被任命为上海总商会的会长,也是上海公租界的华人董事。在他七十大寿时,上海公租界第一次把上海一条繁华的大马路(现在的西藏中路)命名为虞洽卿路。虞洽卿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个商人,而且黑白两道,路路都通。

这位传奇人物,从宁波乡下一个穷小子,完全依靠自己的打拼,走上人生巅峰,确实值得钦佩,而且据说他这一生也很爱国,张明不到万不得已,不想给他植入什么记忆。

王明河笑笑说:“虞洽卿是个聪明人,你有洛克菲勒公司的背景,他巴结还来不及呢,不过我们还是要依照江湖规矩给足对方面子,我只是担心“宝典”中拜码头的规矩未必靠谱啊。”

张明笑笑:“这个你倒不必担心,等我们上岸后,码头上十个有八个是青帮的,要知道规矩还不容易。”

这时船身一震,随即一沉一浮,然后传来船家拉动踏板的声音,船家是崇明岛的一位普通渔民,这趟来回客人给了足足二十个鹰洋,只是要求他在码头等几天,真是天上掉下了的大馅饼,自然殷勤备至:“老板,十六铺码头到了,我来帮您拿行李,您小心点。”

两人沿着长长的踏板走上码头,第一次走这种木质踏板,随着两人的走动踏板上下晃悠,码头上几个身着青衣的年轻人见两人是生面孔,而且显然没什么坐过轮船,不由暗自打量着他们。

张明早知其意,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走到一辆黄包车前用蹩脚的上海话说:“去礼查饭店。”这是张明查资料所知道的上海滩当年有名的大饭店,1959年改名为浦江饭店。

一旁的青衣向远处停着的一辆黄包车夫使了个眼色,等张明的黄包车走后,那辆空黄包车也紧跟上来。

张明悄悄与王明河耳语道:“看到了吗?在上海滩你无论干什么,都避不开青帮的眼线,不拜码头不成啊。”

20几分钟后,张明丢下1块鹰洋,不理点头哈腰的黄包车夫,和王明河两人一起向着礼查饭店大门而来,大门两侧侍立的门童一见来者衣着光鲜、气度不凡,忙上前接过皮箱,将二人迎进大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