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部落的人知道了木棍盔甲的好处,纷纷把它奉为宝贝,以后外出狩猎都得穿一件来保护要害部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刚回到部落的秦炎先要把从蜀部落带回来的人安排好。
蜀部落的人加入秦部落,即使蜀部落没有抵触之心,但秦部落也有人死在蜀部落的人手里,他们可能会有抵触之心。
为了消除双方的隔阂,秦炎特意给手下的族人开了个会,给他们做了一下思想工作,然后还在当晚举行一场祭祀,一来庆祝胜利,二来接纳曾经蜀部落的族人成为秦部落的一员。
大部分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但秦部落不一样,秦部落本来就是由白齿部落为主,加上秦炎从各部落交换或是捡来的,因此他们的抵触心理没有秦炎想象中的那么大。
至于蜀部落的人原以为自己会遭受苛待,然而来到秦部落后,秦部落竟然特意为他们举办祭祀仪式,不仅让她们感觉到被重视,而且也增加了她们的归属感,祭拜山神之后不管她们曾经来自哪里,以后都是秦部落的人。
秦炎一共从蜀部落带回来34个女人,7个男人,以及8个孩子,总人数几乎与原秦部落人口相当,她们的到来让秦部落人口突破一百人大关,但导致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住的地方不够用了。
好在其它部落都是住在洞穴里,想拓宽也没有位置,秦部落住在兽皮搭建的大帐篷里,人数多了住不下的话,再搭建一顶帐篷就行了。
于是在其他部落都已经休息的时候,秦部落还灯火通明,大家打着火把照明,连夜将两顶帐篷搭建出来。
不过这两顶帐篷不是全部给新来的族人住的,从长远考虑,秦炎特意在安排工作和住所时把原蜀部落的人打乱,既能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也可以避免他们抱团。
砖窑建设计划被耽搁了两天,为了补上这个进度,秦炎把建设团队扩大了两倍,从七人增加到十四人,这新增的一半就是从蜀部落带回来的新成员。
秦炎根据记忆中的明代砖窑结构图,改良设计出的砖窑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一个进火口,然后是一个圆拱形,用于放置砖胚的窑膛,窑膛顶部有一个入水口方便浇淋,侧面有一个一米八左右的门,用于放置砖胚和烧制后取出青砖,最后是一个出火口,使得气体进出自如,如果只出不进的话,窑膛可是会炸的。
点火之后进出火口以外,其它部分皆要密闭起来,这样才能提高窑膛内的温度。
整个砖窑设计下来,窑膛呈圆拱形,最高处达到3.5米,圆的直径14米、半径7米,占地面积平方米,这还只是窑膛的占地面积,加上呈烟囱状的进出火口,还要预留出用于堆放燃料和各种杂七杂八东西的位置,总占地面积就达到了大概200平方米。
由于建筑工艺的限制,砖窑的建设进度很慢,用了三天时间才建设好进出火口以及窑膛的雏形,整个砖窑建设中最难的就是它。
因为窑膛的中心是空的又是圆拱形,怎么建设才能让它不塌不倒呢?
秦炎想了很多办法,利用高中的物理知识重新分析了它的受力点,最后决定用砖加粘土的材料进行建造。
砖窑还没建成,砖从何来?
这个问题自然交由烧陶的窑炉来解决,窑炉的面积不大,但用来少赚温度绝对是够的。
于是秦炎叫停了羽烧陶的工作,让羽跟着他一起学制砖胚,然后用窑炉烧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