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MM .mm.】,!
纸上谈兵(2) 进入五月,天气开始热了起来,九九玉器铺已经开张好几个月了,在李久的策划下,从江南请来了雕工师父,高薪,那些靠手艺吃饭的师父于是携家带口的来到了香港,为此,李久在摩罗街的楼上又腾出了一个差不多2000的一个房子,打通了隔墙,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玉器加工作坊。百度MM,更多好看。
由于九九玉器铺的石料上乘,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没话说,卖出去的价钱也没话说。九九玉器铺里的上等翡翠的卖价要比一般市面上搞出五倍以上,用李久的话说,爱买不买,咱们不指着靠这个赚钱吃饭,就图一个心情舒畅。
这越是“敝帚自珍”,就越是有人“慕名而来”,其实商人囤货居奇玩的也是这套把戏,只不过,九九玉器铺里的货物可不是真的“破扫帚”,那都是名副其实的上等翡翠,你想想看啊,新旧两代翡翠王开的铺子,货色能差吗?首先是香港超级富豪的太太们发现了这里的东西“不得了”,而且不是价格“飞起”,而是品质“飞起”,经过一年多的恢复,那些豪门大族已经恢复的七七八八,于是,他们到九九玉器铺来“扫货”,开张不到俩月,玉器铺就赚了20多万港币,虽说那个时候港币不值钱,可是段文宣都卖的是啥东西?都是做大器掏下来的碎料加工的耳坠、发簪、吊坠这些小物件,真正的大摆件和高级手镯,李久不让卖,说是根基不够稳,再等等。那店里就不卖手镯了?卖,不过是一些种水一般的,就这,段文宣的店里还时不时的“断货”,没法子,请来的师父就是一家子父子二人,加上一个小女儿也加入了,怎么干那产量也就在那里摆着,上不去。
李久也缺德,把蒋夫人戴着手镯的照片掐头去尾的,通过修版再上彩,逼真的还原了玉镯的原貌,照片摆放在柜台里,过来看的人就没有不吃惊的,那个镯子见过的人可是不少,蒋夫人都到哪里戴到哪里,说出去李久也不怕,当年刘敬仲送出去的时候就是从这个店“买”的,而这个照片的旁边是一传长长的数字,表明的价格是五万美元,还特么的不要脸的特别注明这是1941年的价格……
有没有人过来找麻烦?还真是有,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派人过来“质询”,声言,“你们这样干是给蒋夫人抹黑,是蛊惑大众……云云。”
“怎么就给蒋夫人抹黑了?众所周知,蒋夫人娘家本身就是富豪大贾,人家怎么就买不起这个东西?还有啊,蒋夫人爱玉,你们知道蒋夫人为什么爱玉吗?因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这是我泱泱中华文明的精练,正是蒋夫人推崇和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怎么到了你们嘴里变成了抹黑了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你们!再说了,我们这里什么地方注明了镯子的主人是谁了?你们自己要强行对号入座,是不是想给蒋夫人抹黑啊?”
要论喷,那些人那里是李久的对手,不仅最后不了了之,连上报都不敢了。可是他们这一闹腾,更是起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作用。香港小报是连篇累牍的演绎着这样那样的故事,这一传开……效果可就超过了李久的想象。
说那些党部的人吃饱了撑着了?没事干跑到香港来折腾?殊不知这是李久把当年段文宣在昆明找老道忽悠的手法换了个花样,自己亲自用左手写了一封匿名信,寄到广州的国民党党部,还把原版照片和经过修版的照片一起放进去,怕丢失,人家还找了个乡下的老婆婆去英国邮局里寄的“挂号信”,前后也就花了不到五块钱,哪里像段文宣那么“败家”!
事后,中统也派人来查过,那个老人家开口闭口就是“窝母鸡啊!”搞的中统没招,而此时的蒋夫人正在美国“访问”呢,他得替老蒋到美国找援助啊。百度MM,更多好看。
九九玉器铺名声在外,香港巨富何家为了给老太太过生日,就指定要同等或者超过那个镯子的新货,价钱随便开。此时的段文宣也不知道是该卖不该卖了,找到了李久。嘿嘿,李久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让段文宣毫不客气的把单子接了,随即翻出了自己早年珍藏的一块极品红翡,让玉匠师父放下一切的赶工,最后弄出来的东西更是让人叫绝,玻璃种的帝王翡,看上去温润晶莹,火红鲜亮。
“这个东西是给前辈贺寿的,价钱我们不好开,请老先生自己定价吧!”李久和段文宣在玉器铺的接待室里招呼着前来看货的何老先生。
“此等石料就是翻遍了古籍记载也是难得一见,慈禧的那颗翡翠白菜讨巧的是“工”,就料子来说,那块料子很一般,而这快天然红翡……恕我直言,我经营翡翠凡50载也是第一次见到,而此种暗纹雕法也是古技重生,老先生,您看,”段文宣非常小心的把守着对着窗户里透射过来的阳光转动了一下,一个清晰的寿字就出现在墙上,“这个物件,我们原本不打算出手的,留作镇店之宝的。可既然答应了你们,我们也就只能忍痛割爱了,价钱方面倒在其次了。”
看着墙上那清晰的“寿”字,何老先生惊愕不已,他也是见多识广的人,段文宣所言并非虚夸,东西实在是太好了,在他看来,甚至比蒋夫人的那个还好。
“这个东西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承你们的情,我何家也不能让人说不识货,你们看这样的价格可是对得起这个宝物?”何老先生在思索了一阵以后,从长袍的袖子里掏出了一个支票本,在上面画了一长串的圈圈,最后递给段文宣。
段文宣连看都没有看,直接就塞进了抽屉里,“老先生给什么价就是什么价!”
何老先生难得的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生意场上人抬人的手法,有了何老先生这个趣闻,玉器铺的生意能差吗?而且,香港的那些专门写花边新闻的小报,还把这个故事演绎的活灵活现,弄的许多寄居在广州的官太太们“组团”来买。
说这广州咋又成了寄居官太太的“热炒地区”了呢?这就要说到国内那如火如荼的内战了。国军将领里,大多不善打仗,可都善于钻营和“识时务”,前方的战事不看好,于是就把家眷纷纷的从北方往南迁。那些广东籍的军官就直接把家眷送回“老家”,当然不能真的回他们出身的山旮旯里,直接送广州了。
这些将领的家眷大多数都经历过抗战时期的“艰难”,他们太清楚在钞票不好使的时候,黄金、银元和首饰的重要性了,现在香港有好货,不组团来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