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到现在他们都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家的女儿即将要嫁到王府去了,若不是上天垂怜让女儿清醒过来,他们现在应该都是在苦苦熬着命,更有可能已经在这场大旱里面饿死了。
他们现在有这样的生活,也全都是因为女儿。
如果可以选择,他们还宁愿女儿就嫁个寻常人家。
好在王爷对女儿也是真的好,光是看这些聘礼都是花了心思的。
宋晨没有拒绝的接过嫁妆单子,也没有怎么看就收了起来,若是他们家是世家大族,那这些聘礼或许还会留下一些,另外给她准备嫁妆。
可他们家就是这个情况,若是这些聘礼留在家里,她和苍修玄觉得没什么,别人却会多想,觉得他爹娘贪心。
他爹娘没有这个想法,他们也没有必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话柄。
出嫁之前,她也会为家里留下足够的东西,足够让家人丰衣足食的东西。
下聘之后便是问期了,这件事是苏密全权负责的,他知道王爷那边急得很,日子选在了三月初二,是一个大吉的日子。
宜祭祀,纳财,嫁娶。
苍修玄对这个日子十分的满意。
宋家人即便是觉得这个日子再着急,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反对什么。
毕竟他们也知道,先前他们自己都说好了要两年后再成亲的,之所以改到现在那也是自家女儿点头了的。
早几日晚几日都一样了。
可到底娘亲还是舍不得女儿的,婚期定下来的那一日,宋王氏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待了许久,再出来的时候都是双目发红。
宋大山上前安慰着她,“孩子大了总是要离家的,小晨是有福气的,你也别太伤心了。”
“理是这个理,可我只要一想到小晨就要嫁人了,这心里怎么都不舒服,我们到底是亏欠了这孩子的……”
宋王氏的心结在那里,宋大山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终究是遇到了良人,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吗?又不是往后都不能再对她好了,王爷那边没有长辈,有了孩子不还是要你照顾的。”
这话算是说到了宋王氏的心坎上。
“小河和儿媳妇那边我都想过了,等小晨出了门就跟他们说好,若是小晨先有身子,我得先帮小晨。”
“小河和儿媳妇都明白的。”
两人说这些的时候宋晨正好在外面,听到两人的谈话是哭笑不得,这成亲就是为了让苍修玄安心,生孩子的事还远着呢。
他们未免想得也太长远了些。
不过她也没有先挑明的意思了,省的她娘到时候又哭鼻子。
其实说来宋晨这个准新娘算是最闲的了,一应事宜都是苍修玄在准备,根本不用她操心,她也不需要去操心,反正向来他做事都是稳妥的。
婚期定下来之后,苍修玄也让人把婚期发布了出去,整个上京城的人都知道摄政王要娶妻了。
整个上京也算是欢天喜地的一片了。
这应该算是从去年到今年最大的一桩喜事了。
三月初二
整个上京的百姓都着上了盛装,街头巷尾挂满了大红灯笼。
天都还没亮宋晨就被拉起来开始准备着,光是一个开面就花了将近一个时辰,宋晨的这张脸就在棉绳的来回之间红了一次又一次,生生的把她的眼泪都被绞出来了。
“赶紧赶紧把眼泪收一收,这大喜的日子可不许流泪呢。”
负责帮宋晨开面的妇人找的上京手艺最好的,这一项原本是要由家中的长辈来进行的,奈何宋家原本就不是上京人,这边没有亲戚什么的。
再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宋家的那些亲戚来了,那也都是一个个上不了台面的。
成亲的时候讲究的就是一个吉利,这会儿瞧见宋晨红了眼眶,帮忙开面的妇人连忙停下了手上的活儿,等到宋晨缓过来之后才继续。
这样一来一去,时间也就耽搁了不少。
宋晨也知道开面这件事,古代的女子一生也就是一次,她也不想这样,可这生理作用她也实在是忍不住。
“这样成了吗?”
她是真的不想继续下去了,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要这样折磨新娘子,莫不是最刚开始做被开面折磨的新娘子是一个满脸是毛的姑娘吗?
害怕新郎官掀盖头的时候吓到别人,所以要用这种法子把脸上的毛都给绞掉去?
“这哪儿能成啊,姑娘在忍忍,很快就好了,出嫁的女子都要经历这一遭的,我手脚快些尽量让姑娘少受些苦。”
开面的妇人一听宋晨这样说,下意识的伸手按住了宋晨,好一番开解。
搞得宋晨是哭笑不得。
“我不跑,您快些,我有些受不住了。”
那妇人也察觉到自己的举动有些不合适,连忙赔笑着道,“成,姑娘您且再忍忍,再忍忍便好了,像您这般柔光水滑的人儿,开面后更艳丽呢。”
宋晨只能在心里苦笑。
可不是更艳丽吗?好好的一张脸被绞得通红。
在一旁陪着的宋王氏和宋刘氏以及陈思宁都跟着笑着劝宋晨。
宋王氏“开面就代表着你要嫁做人妇了,疼也就这一会儿。”
宋刘氏“小晨,你忍忍,当时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陈思宁“都要开的,都要开的。”
前面两个人都是经历过的,只有陈思宁还没有,这会儿是一边劝着宋晨一边在心里打抖。
方才宋晨的表情她是看得一清二楚的,那种疼还真是……一想到自己下个月成婚的时候也要这样,她那个心情还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了。
好在开面的妇人真的像她说的那样,加快了速度,即便是再疼也很快到了结束的时候。
宋晨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折磨总算是结束了,可脸上还是火辣辣的疼。
这滋味她尝过一次就足够了。
接下来便是梳头了,梳头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宋王氏接过梳子,每梳一下便念上一句吉祥话。
“一梳梳到尾。”
“二梳梳到白发齐眉。”
“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