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派遣骑兵,固然是明智之举,但中原多是平地,单个骑兵的战斗力可能还比不上匈奴兵。但好就好在大汉不缺人,“人海战术”这种残忍、落后的战术,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常常异常有效。反正死的不是皇帝,刘恒才不会在乎士兵的消耗呢。
匈奴的右贤王一看汉朝人多势众,而且汉朝的士兵都抱着俗语说的“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心态在作战,便一下子无心恋战,带着沿途的收获打道回国去了。
刘恒刚刚登基,第一次处理匈奴战事,难免恐慌。事后,刘恒从京城卫戍长官中抽调了大量的特种兵(材官)交由卫将军管辖,借之增强自身的护卫力量。
六月二十七日,玩得还不够尽兴的刘恒在经过甘泉宫、高奴县之后,转道去了太原国。这地方就是原来刘恒当代王时下辖的太原郡。志得意满的刘恒重新踏上这片他熟悉的土地,颇有“衣锦还乡”之感。他在当地接见了之前代王府上的官吏,并赐给了他们许多财物,同时,他向原来的代国子民发放了酒和牛肉,免除了晋阳和中都这两个城市百姓三年的赋税。刘恒好不容易得到机会炫耀自己的成功,便一连在太原国停留了十多天,方才不舍地离开。
自古以来,帝王衣锦还乡都是十分喜庆热闹的场面,刘恒重游故地,这之中除了饱含着炫耀的意味之外,还有要向天下的百姓表现出他亲民的一面之意。刘恒极力地在代地百姓面前展现自己的成功,进而让代地的百姓得到一种心理优越感、自豪感。中国人就是有这样一种特点:一个村子里走出来一个名人,全村的人都觉得有面子,哪怕那位名人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刘恒此举意在安稳民心。民心所向就是一种肯定,它昭示着帝王的成功。
就当刘恒在自己的“第二故乡”太原国大肆炫耀之时,早已憋了一肚子不满的济北王刘兴居趁着刘恒外出的空当起兵造反了,企图攻入荥阳。
刘兴居造反主要是怪刘恒登基之后没有兑现诺言封他为梁王、封刘章为赵王。刘恒确实是没有兑现诺言,但那是有苦衷的。
一来,刘恒要以大局为重。说实在的,刘兴居、刘章在扶植刘恒登基过程中的功劳压根比不上陈平、周勃。你要是给刘兴居、刘章都封了梁国、赵国那么大的诸侯国,那其他功劳比他俩大的人还不得在刘恒面前闹翻天了。
二来,刘恒要整治诸侯王势力,刚好可以从某个诸侯国里分出一块地方封给他俩,这又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将强大的诸侯国越分越小。而如果兑现诺言,关东诸侯王的实力将更加强大。
所以刘恒当初不兑现诺言的做法没错,更何况那个诺言原本
(本章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