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轻小说>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第 4 部分阅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4 部分阅读(1 / 2)

丽文和老公有一次想起妞妞的“婚事”,开玩笑地问妞妞:现在还和李煜玩吗长大还要不要和李煜结婚啊妞妞说他是男孩子,不喜欢和他玩。丽文逗她,“那还让他和爸爸住吗”妞妞说不让。看来妞妞已经“变心”了,不喜欢和男孩子玩了,从那以后就真把李煜丢到后脑勺去了。

第36节:“早恋”是一种什么恋

“早恋”是一种什么恋

儿童十三四岁,开始进入心理学上的“青春期”。不少家长就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早恋”了。家长们一提起孩子“早恋”的事就头疼。

有一次丽文在收拾妞妞的时捡到一张纸条,丽文猜想可能是妞妞班上一个男孩写给妞妞的。纸条上的内容,无非就是觉得妞妞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要做好朋友,能看出这个男同学对妞妞有些朦胧的好感。丽文笑了笑,把这张纸收藏起来,准备等将来妞妞长大了还给她,这也是孩子一段美好的记忆吧。

周末妞妞在家时,大多数的电话都是找妞妞的。丽文也接到妞妞的男同学打来的电话,丽文并没有意外,也没有表现不一样的态度,就像接到女同学打给妞妞的电话一样,很自然地喊妞妞来接电话,然后丽文就回避开,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信任她的,也许是班上的活动,孩子们能方便地通话。

妞妞有次接到某个男同学的电话,聊了很长时间,放下电话时就显得有些不自在。丽文知道女儿的情感可能有些变化,就在晚饭后选了适当的时间,去妞妞的房间里和她聊天,假装无意中把话题引到情感方面,心平气和地对妞妞讲些想法,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和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才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了。

丽文说,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消解妞妞心中的不安,让女儿知道,原来自己对异性有好感,或别人对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事情。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一位妈妈张女士来找我,伤心地说起女儿“早恋”的事情。

她的女儿学习一直很优秀,长得也端庄秀气,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张女士就密切关注女儿的一切信息。每天女儿一回来,她就问“今天和谁一起回来的”“中午在学校和谁一起吃饭的”等等。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家晚了半个小时,她追问了女儿一个晚上,女儿说是学校让学生们看抗洪英雄事迹的光碟,她就是不相信,还给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核实女儿说的是不是事实。张女士天天如此,女儿上初中几个月后就反感妈妈,女儿回来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理。

每次女儿洗澡时,张女士就对女儿的书包进行“大清点”,翻看女儿的日记。有一次看女儿上网聊天,就问女儿和谁聊天,女儿不理她,她就逼着问。女儿实在没有办法,就说班里的男同学,张女士又开始盘问,还强行要看女儿的聊天记录。她一把拽开女儿,发现女儿和几个男同学称呼很别扭,什么大哥,二哥的,那几个男同学称呼女儿是小妹妹。张女士说她一下子血压升高,就动手推了女儿一把,还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女儿一生气甩门跑出去了。等她出去追时,已看不见女儿跑哪里了。一晚上,女儿都没有回来,张女士打遍了女儿同学家的电话,都没找到女儿。第二天清晨,张女士就赶到女儿所在的学校,在学校大门口等来上学的女儿。见到女儿,没问出孩子一晚上到哪里去了,张女士一怒之下就找到女儿的班主任,把女儿一夜未回家的事对班主任说了。而班主任老师觉得事情很严重,又跑去对教导主任讲了,教导主任马上召开年级班主任会议,严重批评各个负责老师,并且宣布初二女生某某小小年纪就在外面过夜,要求各班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事情并不是妈妈想的那么复杂,这个女孩只是赌气到女同学家里借宿了一晚上,她妈妈打电话时,她不让同学的妈妈说在那。只想吓唬妈妈一下,气气妈妈,什么事情也没有。可是,当这个孩子来到学校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好像她那个晚上真的干什么去了。而张女士知道真相了也后悔把事情弄大了,看着哭泣的女儿,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了。最后的结果,孩子迫于压力,不得不转学了。女儿到新学校后,张女士还是一贯作风,依然提出要求,不许女儿和男生来往。女儿到新学校,一开始很难一下融入新的同学圈子,没有朋友,学习也一蹶不振。正好有个初二年级的男生来和她搭讪聊天,孤独的孩子觉得自己有了新的朋友,渐渐地她就真的有了“男朋友”,直至闹到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做母亲的才终于发现,自己除了伤心失望,就只能是黔驴技穷了。

我真的很为这个小女孩感到可惜,也为张女士的过激做法有些反对,现实生活中,像张女士的妈妈也不是一两个。在“早恋”等儿童问题上,家长的角色实际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疏导平息,一种是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他们想阻止孩子早恋,却用错误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涡中。有个心理学家这样说过,要动摇孩子的意志的有效办法就是要让孩子在心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家长在这里最大的过错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观念,把孩子们一些原本正常的行为恶俗化了,人为地制造孩子的罪恶感,客观上把孩子推到了不愿自拔的境地。

我的好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女儿“有男朋友了”。我说你女儿才多大啊,十四岁吧,不要瞎说,到底怎么回事。朋友说,她看到有个男孩给女儿写了封电子邮件,挺暧昧的。她问了女儿怎么回事,女儿只是说是隔壁班的男孩,在同学的生日聚会上认识的。朋友说,凭她的感觉,女儿好像也挺“喜欢”那个男孩。

我对朋友说,在我们成人的话语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义的,就目前所看到的这些事,你怎么能把那个男孩子称为你女儿的“男朋友”呢其实孩子们什么事也没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们的交往定性了”。我先稳住朋友的情绪,并告诉她一些做法。

要告诉孩子,在这个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很正常,人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是同步的,这说明你很健康。另外,有人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其次,要告诉孩子,要善于发现更多人的优点。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才是刚刚开始,在以后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你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这也就是不要让孩子把“喜欢”的人优点夸大化,将注意力聚焦在一个人身上而陷入迷恋中。

最后就是妈妈们都担心的学习问题。我对朋友建议,不要讲大道理,也不要把孩子想得成人化,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很单纯。要告诉孩子,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气质与能力都是在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越来越可爱,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一周后,朋友给我打电话交流观点,说她这样和女儿谈,孩子很高兴;而且从那以后,她女儿还不时地和她说谁给自己写纸条或发短信了,她觉得谁不错等。具体到那个男孩,还有些交往,但一直很正常,和别的同学没什么两样。

朋友悟出的道理是:只要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很阳光。

第37节:割掉自己的“垃圾”思想吧

割掉自己的“垃圾”思想吧

在和妈妈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其实不是如何进行爱情教育,而是家长们如何以纯洁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

除了“早恋”问题外,不少儿童在言谈举止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想”的侵害。这些“垃圾思想”就像一些商家单方面追求生产数量,追求自己的利润一样,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对于孩子而言,不光在早恋方面,其他方面的思维垃圾也会让孩子发生变异。

接触了这样一个妈妈,她家里生活条件也不错,可就是害怕女儿长大后花钱大手大脚。就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对女儿的花销管得很紧。在她的思维意识中,似乎女儿一有机会,就会去花钱。女儿上小学时,她几乎不给女儿零花钱,女儿要买什么,都要向她申请半天。学校要交钱,她总是怀疑地说,是不是在骗妈妈啊妈妈一会儿去学校问清楚,妈妈给你交。

从表面看起来这个妈妈是为了女儿好,不想让孩子“变坏”。但是实际上她的言行举止无意给孩子带来的是妈妈的不信任和严密监视,使孩子反而形成了逆反心理,而且想着法不让爸爸妈妈发现。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反叛心理更是渐渐形成。

她女儿上初中后,经常从家里偷钱,后来班主任老师找她,说这个女孩偷了班里同学的钱。而这位妈妈知道后,就是用很恶毒的语言骂女儿,甚至抽女儿耳光,有的时候女儿的父亲也要骂。这位妈妈失望地对我说,女儿怎么就成了小偷了啊。

难道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去“偷”吗

一位年轻的妈妈很感触地说,她很相信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因崴了脚在家休息了几天,误过了班里平时的测验考试,这位妈妈为了让儿子补上这场测验考试,就到学校找来各科考试的卷子,想回家让孩子按照学校考试的时间把卷子都做了。在把卷子交给孩子的一瞬间她犹豫了一下,考虑是让孩子自己掐时间还是由她来监督;同时她还想到,要不要把孩子房间里的都拿走,以防他偷看。想到儿子平时学习成绩平平,肯定会有一些内容不会做,那么他会不会偷偷去看书上的答案呢

思考片刻后,她决定信任孩子,就告诉孩子说,妈妈把手表放在桌子左边,到了十一点就不做了。别的什么也没说,关上门出来了。让这位妈妈高兴的是,这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知道考试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完全按照学校测验考试的样子来管理自己,时间一到就不再做题了。孩子好像根本不知道有“作弊”这回事。妈妈通过观察看出来,儿子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也绝对没有动过偷偷翻书的念头。

这位妈妈感叹地说,原来孩子的思想是简单的也是很纯洁的。她庆幸自己在那一瞬间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用潜台词告诉孩子这些糟糕的概念:考试是可以偷偷看书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心理学上研究发现,人容易受到客观原因的或者他人的暗示。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我在杂志上看到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小故事。

苏东坡在跟佛印大师交谈时,问大师: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主。苏东坡非常高兴。接下来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粪。佛印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

苏东坡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里得意洋洋地把事情经过告诉

了妹妹。没想到苏小妹说:哥哥你输得实在是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你若佛主;你心中只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

粪。

家长们千万不要怀揣这种“牛粪”思想去看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在言语间不停地给孩子“牛粪”的暗示,不仅会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还真可能扭曲他的品行。

第38节:孩子“不怕”,得从童年开始

第三辑

莫让小事成就坏习惯

孩子“不怕”,得从童年开始

孩子生来不畏惧这个世界,不要让孩子有怕。所有害怕的念头可能是妈妈的神情,可能是来自一句暗示,也可能来自父母不经意的聊天。

丽文对我说,她很害怕猫,不光怕活物,也怕图片,尤其是害怕猫的眼睛。丽文对我说她自己也知道她这是心理症结,也很困扰,但克服不了。她说可能是小时候受过惊吓吧。她说自己小时候半夜起来屋子里很黑,突然看见远处一双圆圆的绿色的眼睛盯着自己,随后听到猫叫的声音。丽文吓得大叫起来,她的母亲起来哄了她半天,原来是邻居家的猫半夜跑到她家里了。从那以后,丽文见到猫就浑身发抖,即使白天看见了也是害怕,并深为此事苦恼,丽文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这类困惑。尤其女孩子,很容易害怕一些事物,这方面丽文就很留心,尽量让女儿妞妞什么都不怕。丽文经常带着妞妞去动物园观察和欣赏各种动物,老虎大象,甚至玻璃箱里的蛇和蜘蛛。

妞妞在看到猫的一瞬间时,一开始也是有些躲,丽文觉得不能让孩子有自己的那种恐惧心理了,就让先生带着妞妞接触猫,妞妞在爸爸的引导下,慢慢就接受了。现在妞妞一点都不害怕猫,也不害怕别的小动物。有些小动物妞妞不喜欢,但最多是不用手去抓它们,不需要忍受任何惧怕的痛苦。

这方面丽文亲身悟出了几条经验,我给妈妈们整理出来:

首先,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六岁以前。妞妞小时候,丽文从来不让女儿知道妈妈害怕猫。在给妞妞讲故事时偶然会在书上遇到。要是按以前的样子,丽文会吓得一下子把书扔掉;但为了不吓着女儿,就硬是忍下来了,找个借口赶快翻过这一页就是了。要是妞妞和先生一起看画册或者科普电视节目时,丽文只是假装去做别的事,不让孩子知道妈妈是因为害怕才不和她一起看。其二,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一点点接受,如果能想办法让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后就会越来越容易。其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比如孩子表现出对某种东西害怕时,不要以怜爱的口气安慰孩子说“不要怕,我们不怕它”,这种安慰是一种无意识的奖赏,让他觉得害怕是应该的;而应该用轻松的口气谈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觉得家长没在意他的恐惧,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恐惧可能没必要。

还有一点,妈妈们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孩子怕什么东西。大人这种议论会更加强化他的恐惧心理。

好像有一种说法,在所有消极感受中,比如悲伤焦虑压抑等,惧怕是最折磨人的。人生“无怕”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需要从童年开始,从具体的小事上开始。

要想吃饭好,就不能破坏胃口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可是孩子的吃饭问题却成了家长们头等的大事。

第39节:孩子一口饭,全家总动员

孩子一口饭,全家总动员

每天电视上有很多关于幼儿的广告,有补钙补锌的保健品,也有很多帮助幼儿促进消化的饮料药品等等,而且这些产品的销售额很乐观。由于孩子不爱吃饭没有食欲挑食等等成了爸爸妈妈们头疼的大事,这些产品也就不愁没有市场了。

孩子不爱吃饭现在似乎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而不少为此忧心忡忡的家长,也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方法。

“我的小乖乖,快来吃口饭来来来,吃一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跟在宝宝后面追呀追,宝宝在前面跑呀跑,追来跑去只是为了让宝宝多吃一口饭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不吃饭我要喝牛奶我要喝牛奶哇”看着宝宝撕心裂肺的哭,全家人都心疼啦:喝就喝呗,何况宝宝早上没吃饭呢哪知就小家伙一天要喝近十盒,还非要旺仔牛奶一天三餐粒米不沾。“宝宝,快张大嘴巴呀张大嘴巴”妈妈在一旁心急地喂,可宝宝还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每小口只添三四粒米,喂了老半天,碗里的米不见少“我要爸爸喂”爸爸赶紧上来给孩子喂饭,过一会儿,孩子又说:“我要妈妈喂”“嘴巴里的饭咽下去了吗宝宝,张大嘴巴让我看看”宝宝张大嘴巴,可嘴巴里还是满满的饭唉,这嘴巴里的饭咋就这么难咽下去呀,嚼来嚼去还在嘴巴里妈妈望着不见少而且已经凉了的饭菜,一脸的无奈。

相信这样的现象,不少妈妈都遇到过。要孩子吃上一口饭,怎么这么难啊

记得有一次去了老同学家里,很多年没有见过了,相互很是感慨。她的儿子都三岁了,可是我却看到,吃饭的时候,孩子不好好吃,还是要妈妈喂,要不喂就不吃。老同学当着我的面有些不好意思,说:“孩子从小到大喂习惯了。”是啊,老同学都知道,自己给孩子喂饭喂习惯了,这都是她给惯出来的“毛病”。

我刚开始上班时,有一天同事小叶说保姆打来电话,说孩子发烧了,要赶紧带着去看医生,让我帮她请个假。周末的时候我去小叶家给她送些材料。可是一到小叶家里,一家人正围着孩子转。原来孩子不好好吃饭,爷爷拿着牛奶杯子奶奶端着碗爸爸忙着给孩子当“跑腿的”,因为孩子一会儿要玩这个玩具,一会儿要玩那个玩具,小叶则拿着勺子一口一口地喂。这简直就是个“小皇帝”啊。小叶笑着说,孩子生病了,要多吃点,可他就是不吃饭,只好全家人都喂他了。看见我来了,小孩说要我喂他吃饭,小叶生气地说,阿姨是客人,快吃吧。孩子不同意了,开始大哭。小叶为难地看着我。我似乎明白了,小叶想让我喂孩子吃饭,一切都要顺从“小皇帝”。孩子好不容易吃了几口,小叶一家人都给我说谢谢。

孩子玩得累了,要奶奶哄他睡觉,年迈的奶奶高兴地说,好。看着孩子瘦弱的身体,我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小叶无奈地说,孩子怎么这么难养啊,每天喂他吃饭,全家人都累死了,早知道这样,真不如不生孩子了。

我劝小叶,以后不要太计较孩子吃多少,饿了他肯定会吃的。小叶说,哪能让孩子饿着啊,他这几天生病,本来就身体不好,再不吃饭,能有抵抗力嘛

我想还是改天和小叶好好聊聊,孩子的胃口不好,其实和家长有很大关系。

第40节:“科学化”的营养餐

“科学化”的营养餐

我经常听到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们说,现在的孩子吃一口饭太难了。想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哪里听说有不好好吃饭的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哪个孩子需要父母追着喂饭现在的孩子,那么好的饭菜就是不吃老人们的话说得有道理,可是家长们是否知道这到底为什么呢

一位美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一针见血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主要原因是更多做父母的喜欢逼着孩子吃饭。看来,孩子不爱吃饭,或者不喜欢吃饭,不是孩子单方面的原因。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们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太强迫孩子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丰裕的物质和有充足时间的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们好心地破坏了。我换个说法吧,不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天性变了,是父母都有精力来做反天性的事了。

几乎每个儿童天生就有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的能力,每个儿童自身都具有自我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根本不需要去管,他就能正常发展自己的饮食功能;而家长在这方面如果经常干涉孩子,事情就会变糟。

我发现很多“厌食”的孩子身上还有另外一种能力,那就是反抗。如果父母硬逼着孩子去吃他不喜欢的东西,在第二次的时候,孩子就会厌倦这种东西,久而久之,不仅不喜欢一种食物,整体的食欲都会破坏,连父母逼着他吃饭,他都会知道。

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汪女士,她是省级著名的营养专家,在行业里颇有名气。自己有个儿子十岁了,听说也是很聪明,成绩很不错。有一次我去汪女士家做客,谈到他们家的食谱菜肴,真是令人羡慕,听她说她家每天晚上给儿子单独做的就是六个菜一个汤,早餐也是很讲究。每天的菜谱都是汪女士精心设计的,大部分的菜肴都是根据孩子的发育来考虑,而保姆烧菜的手艺也不错。我心里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下培养出的小男孩肯定是健康茁壮的。

可是小男孩放学回家,我一看,很是惊奇。这个孩子和其他同龄的同学们相比,长得又瘦又小,像个缺吃少喝的小难民,根本不像是十岁的孩子;孩子脾气也很暴躁,性情孤僻,根本不和大家说话。汪女士说起孩子愁得要命。

在和汪女士聊天中,知道了汪女士家庭中一些生活细节后,觉得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汪女士用心地把菜谱制定得非常科学,生活中对孩子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吃多少都有规定,而且每一周的食谱和要求都贴在厨房和孩子的房间里,时刻提醒着孩子。孩子吃不到规定的标准,他们就不肯罢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完成任务”。他们的方法如果用于生产一架机器或培育一株稻谷,肯定会成功,可惜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

我试图劝汪女士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要过分追求“科学化标准化”,不要在饭桌上太逼迫孩子,汪女士立即摇头说,现在的孩子太坏了,太会耍花招,前几天竟然和她讲条件,说家长如果不因为吃饭唠叨教训他,他就好好吃;可是这孩子每次只夹一根青菜,犹豫半天,好像妈妈放了毒药似的,一根菜放嘴里嚼半天,一顿饭下来,其实只吃了很少的一点。汪女士突然忿忿地说:“我们现在都不管他了。”

其实,我了解到汪女士所谓的“不管”,只是换了管的方式,每顿饭都给孩子单独盛出一大碗,不管他吃多长时间,都必须吃完。汪女士觉得自己做得已很够意思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总因为吃饭和孩子发生冲突了。但令她气愤的是,儿子居然有时能把这一碗饭一直吃上三四个小时。

我真想劝说这位营养专家,让她替孩子着想一下,体会一下自己不想吃饭别人硬往嘴里塞的感觉,真的很想建议她不要那样和孩子天天冲突,允许孩子少吃一些。也许汪女士会立即反驳说,我是个营养专家,我自己知道他该吃什么。何况他是个男孩子,男孩子吃那么少,个子长不高怎么办,我这不都是为了他好吗。不多吃些怎么能长个子呢

我能理解每个家长的着急,但是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的情绪和食欲有很大关系,只有先解决孩子的厌食问题,才能解决进食问题,而厌食的根源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斤斤计较了。

汪女士对其他任何人的话都没有兴趣,在言语间表示其他人不懂得食品营养,不知道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每天需要哪些营养,必须达到多少量;她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比谁都懂,觉得不需要别人指点。

在这个营养专家面前,我只能沉默了。

看着汪女士的孩子那瘦小的身体,脸上不时流露的敌意和目光里的飘忽不定,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遗憾。每个妈妈都对孩子充满着很大的期望,不仅希望孩子身体健康,长得高高大大,外表出众;还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能上名牌大学;也都希望孩子心理健康,能生活得幸福。可单是吃饭这一件事,弄不对了,对其他方方面面就不知有多大的破坏作用。

在孩子学习上,我经常对不少干涉过多的妈妈们说“不要管孩子”,往往会遭到这些妈妈们的反感。同样地,在吃饭的问题上,我也对那些斤斤计较的父母们说“不要管”的话,也会遭到反对,这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做家长的责任和权利一样难以接受。“不管”一词对于许多父母而言真是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原因在于家长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管”是多余的,也不相信自己的做法就叫“干涉”,而是坚信这些都是家长的关心和指导。

妈妈们,孩子吃多吃少,不要管那么多。不要认为你能管得住孩子,其实,孩子的“对策”多着呢。

第41节:顺其自然就好

顺其自然就好

那怎么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呢我的答案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孩子有自己的饮食喜好,也有自己想吃不想吃的时候,家长们不要苛求孩子吃饭的事,由着孩子的胃口来。

有的妈妈发现,在孩子吃饭问题上要是采取不强迫的态度,发现孩子今天胃口大开,觉得什么都想吃,什么都好吃,可是第二天却什么又都不想吃。我要说的是,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妈妈们只需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东西拿给他;但孩子吃哪一种,吃多少只是孩子自己的事,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厌食的情况。妈妈们在这件事上越做得简单越是成功。

在一本杂志上,我看一篇文章的主题是讨论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的问题。

开头给出一个案例,小男孩都六岁了,可是瘦弱得厉害,家长特别希望孩子长得高高的壮壮的,可孩子每天就是不好好吃饭,家里人为此都很发愁。

下文中给出了一个方案:家长准备一个玻璃杯有盖子的那种和三十颗编织的小星星,瓶里一开始是空的,孩子哪天吃得好就加一颗小星星进去,不好就不加。要是孩子想要买什么东西的话,就要孩子把三十个星星靠吃饭攒够全放在玻璃瓶里。假如小男孩很想要一辆儿童车,家长按照专家的方法要求孩子必须瓶里攒够三十颗才可以去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