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酒肉往回赶,谁趁人不备投吃两口,还真没办法防。
义军兵少,专门的执法军士更少,没办法盯着所有人。
李孟羲为此想到的对策是——尽可能能集体行动,就集体行动。
最好,三人成行,五人成列,领到了粮食酒肉,排着队一起回营去,一个人贪污容易,有俩人的时候,着俩人都能看见彼此,就不好意思贪污了。
当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多人一起行动的时候,所有人一起商量好都把肉啃一口,这种概率就很小了。
好了,分粮的流程走到了把粮带回的过程。
再往下,是粮食交给谁保存的问题。
一般是各什的什长来保存粮食,但就如前面所说,要是什长手脚不干净,半夜从粮袋里摸一小捧小米或是麦粒嚼吧嚼吧吃了,谁能发现的了?
这又是一个会产生贪污的环节。
对此,李孟羲想到的对策是,每一餐做饭的时候,什长应该把粮袋解开,给众人看一圈还余多少粮,然后往瓦罐里放粮,放完粮,再给同什之人看一遍,让大家都对粮食还剩多少有个估计。
这样等于把监察程序日常化,同什之人,每个人在饭前饭后对剩下的粮食还有多少有个约莫,下次再做饭,放粮食之前再一看,如果一夜之间粮变少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怎么回事。
监察不一定能完全杜绝贪污,但可以有限防止贪污。
能想出这个巧妙的方法,并不是李孟羲智谋出众,压根就是他照搬的。
中考和高考的时候,监考老师发试卷之前,会把试卷拿起来往摄像头下照一照,示意密封还是好的,没有提前拆开。
考场的一幕给李孟羲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所以,李孟羲能想到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监察贪污。
每放粮之前,什长就把粮袋打开,给同什之人看一遍,看,粮食还是这么多,俺没拿吧。
这跟考场之上,监考老师把装卷子的密封袋拿起来,然后在监控下照两下的目的是一样的。
虽说繁琐,但繁琐不到哪里去,完全可以顺手而为,同时能有效扼制贪污腐败的情况。
除此以外,还可以用管理的手段进一步优化监察体系。
比如,每次领粮,可以换着来。
第一个七天,粮袋归什长保管,第二个七天,粮袋归伍长保管,然后,依次往下拍,轮换一圈之后,继续从头轮换。
这样,进一步降低了贪污事件发生的概率。
总不可能,一什十个人都有胆量晚上偷嚼麦粒吧?
李孟羲说,现在义军各方面管理都很粗疏,李孟羲甚至还说,要是他李孟羲管粮,要是想贪,哪哪都能下手贪墨。
刘备和关羽相视苦笑摇头,他们算是服了李孟羲,从运粮,分粮,领粮,到粮食分到士卒手中,每一步,李孟羲都能想出好几种贪墨的方法。
刘备和关羽于是就想,幸好李孟羲为人正派,要是这家伙当个贪官,那还得了了?铁定是个大贪官。
总之,义军还没发现有贪墨情况出现之时,李孟羲未卜先知,先早早的制定了一整套从上到下的军粮管理条例,并且立刻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