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知府衙门里,郑安在书房里看书,琢磨着魏伯仁到来时的安排。
当年他们在一起读书,并不觉得魏伯仁有多少本事,想不到士别三日,竟然一跃成为钦差,在自己之上,甚是惊奇。他不知道同窗好友的到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不,他只好静静地看着书,想着应付的对策。
自从来到寿阳,他就一直在寻找治理的方法。熟读历史的他,也知道治理地方是一个大学问,过火则容易制造伤痕,过缓刚不见功效,没有政绩,恰到好处而非常人所能为。对他而言,他很清楚“朝中无人莫做官”的道理,然而高处不胜寒,利大则风险也大,还不如在这小的寿阳当个安乐官来得好。他近日在看汉书,对“文景之治”的无为之道颇有心得,希望在前任的基础之上,安享几年清福,积累些财富,随后再回到家乡去养老。
今年的灾害,本来想自己解决掉的,想到前几任的做法,心中愤愤不平,便向巡抚衙门禀报,也有试探巡抚的意思,不曾想巡抚竟然拿寿阳为例,再次向朝廷要银两,引来诸多的非议,寿阳成为众矢之的,这让他非常苦恼。赵家的死人事件,只不过是近日掀起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自不必过多考虑,倒是自己的同学魏伯仁即将到来,让他感到一丝不安。寿阳天时地利,着实很多人眼红,此番灾难降临,寿阳自然会被推出来作出头鸟,他已经有所察觉。魏伯仁带皇命而来,这赈灾自救和捐银自救,都是官场套路,他这一搅,平静的寿阳,会出现什么状况,可就难说了。这不,他要想出办法,度过这一危险时期。
苏老六进来询问:“老爷了,巡抚衙门来报,魏大人后日到访寿阳,您说怎么办。”
郑安放下书,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走动。他知道魏伯仁在省城听说将地方捐银之风搞得非常厉害了,老同学一到,是否会将这股风刮到这里,无论如何都要小心啊。
郑安看着苏老六期待的眼光,安慰他说:“老六,你放心吧,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的。你去准备几间好点的房子,不够的东西尽快备齐,不要怕花银子,务必让魏大人满意。”
苏老六应声欲走,又被郑安叫住,让他等等。
“老爷,您还有别的事。”
“赵家那件事他们处理得如何啊?”
“听说丧事已经办完。”
“你们是否听说什么了?”
苏老六有些迟疑了一下说:“没有听说什么。”
郑安沉思片刻挥挥手:“你去吧.。让刘师爷到本官这里来一下。”
郑安对这个老同学其实也是知之不深,当年只是一起喝过墨水,畅谈时事,随着环境的改变,究竟会是怎样的面目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还不得而知。
不一会刘师爷连忙进来,郑安问:“魏大人不几日便到,你那事办得怎样。”
“请大人放心,,一切就绪,准保让魏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天下午,魏伯仁带着随从和几个衙役到了寿阳郊外。他坐在马车里掀起帘子,张望四周,远远地就看到了寿阳的城墙,虽说城墙受到洪灾影响,城外道路上还有积水,但仍然不失为壮观。
常冬生看看远处的寿阳城,高兴地叫喊:“老爷,我们就快到寿阳了。”
寿阳城在四面河水包围中,独立挺拔,显得更加的伟岸,魏伯仁不禁地感叹寿阳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
不远处郑安等快马奔驰而来。按理说,以魏伯仁的级别,不必郑安迎出城迎接的,然而,魏伯仁毕竟负有钦命,再说又是同学,他只能摆出一副隆重的架势来。
魏伯仁见有人来接,边从马车里下来等候,以显出京城官员的气派。郑安赶紧下马行礼,以示重视。
“寿阳知府郑安给魏大人请安。”
魏伯仁也忙还礼:“免了免了,郑兄数年不见,仍然还是那么的英俊洒脱。看来这寿阳的风水,真是能养人啊。”
“过奖,过奖,下官在穷乡僻壤实则也吃了不少苦,见老,见老。到是魏大人英姿不减当年,更加意气奋发。如今魏大人又得圣上赏识,前途无量,有道是看在同学之谊上,往后要多多提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