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仁的夫人收到江南省送来的礼物,全家老小吃惊不小。照物品单子上看,丝绸、火腿、糕点、滋补品不少,更让人兴奋的是还有千两银子和几根黄金,这些金子和银子足可让一家老小在昌平衣食不愁过上好些年。岳父母亲看到女婿差人送来的东西,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邻居更是震惊,便全部上门来道贺,不肯放过得到好处的机会。
然而魏周氏莲妹非常紧张,左想右想,觉得事有蹊跷,如此贵重的东西,真要送回家,肯定是让常冬生送来的,而来的人是陌生人。她又反复察看信件,确实是夫君手笔。她呆呆看着信,突然想起魏伯仁临走时的关照,他的信上有标记。经过翻看,果然是假的信件,便嘱咐父母不可擅自动用,劝返邻居,连忙写信去问夫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
魏伯仁在庆阳赈灾查案,搞得当地官吏有些紧张,毕竟是小县城,没有见过钦差大人亲自驻点赈灾的,这崔县令自知倒霉了,也只好认了,在对几个官员停职反省之后,开始推行捐银,拿出衙门的银子开始救灾。
按勘灾调查,实有受灾人数有近二万人,然而衙门全部的银子不足一万两,除了吃的,还要安置,损毁的堤坝要整修,道路街道要清理等等,显然没有银子是办不了事情的。
说到捐银,大小官员好不容易缴纳了一千多两银子,崔县令连忙请示如何办?魏伯仁翻看了帐册,确实是没有什么问题,虽然少了点,便毕竟是让他们自愿捐的,只好认帐,指示用于购买灾民的粮食,专款专用。
十日的时间眼看到了,庆阳府也勉强动了起来,然而魏伯仁的心里却越发不踏实了。为何?就县衙这点银子,庆阳的赈灾能够持续多久呢?看来必须将历年赈灾款用度搞清楚才行,只有这样,知府和巡抚衙门才会真正动起来,着手全省的自救。但是,查清陈年旧案,并非易事,自己的人手也没有,只能先推动救灾,回去向巡抚大人禀报之后,派出专案人员行事才行。
魏伯仁打算去漾平县去,让常冬生准备行旅,可这常冬生因为在庆阳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听说马上要走,心里十分不乐意。
“小铁脚,你说我们爷是怎么回事啊?在庆阳这些天,吃没得吃,睡也睡不好,别人的东西一概不收,这钦差当着有啥意思啊?”
小铁脚心态比冬生好,但也不高兴。这些天很失落,他不敢表露出来,听到常哥一说,连忙回应道:“是啊,冬生哥。照这样下去,来江南省恐怕赚不了银子了。”
“知道这样累死累活的,还不如呆在京城。”常冬生一边整理物,一边又说道,“这些县衙的人也真是,魏大人说不要,他们就不送了?什么玩艺?”
正说着,县衙的主簿王大人来了,后面跟两个差役抬着一箱子,他进门就对常冬生说:“常管家,听说钦差大人要走了,我们县老爷让在下送点路上的食品过来。”
常冬生听此言非常高兴,但转眼一想,魏大人不让收别人的东西,这可怎么办,面有了难色。
王大人善于察言观色,立马明白,便上前打开箱子,面上看果然是庆阳的糕点之类。
“我们大人说了,去漾平的路上,多处决堤行进困难,又因受灾沿途没有客栈,备些吃的是应该的。下官放下了,这就走了。”
常冬生趄小铁脚看看,两人都想收下的,便没有拒绝。随后两人打开箱子,上面是点心,下边是丝绸,但并没有银子。
到了下午魏伯仁吃好饭,便与崔县令等人告别而去。他坐上马车,突然发现马车上的行旅中多了一个箱子,便让马车停下来。询问常冬生怎么回事。常冬生隐瞒不过去,便实话相告。
魏伯仁下车来,崔县令他们眼看着钦差有下车,不知是何缘故,连忙又跑过来,看到常冬生将箱子抬下来,便明白了。
“崔大人,庆阳府的好意本官收下了,东西只能留下。”
魏伯仁说完,不等他们阻拦便上车走了。
两天后到漾平县客栈刚住下,省里的信差便送来家信。魏伯仁打开一看,是夫人的信,原来家里收到的财物更加惊人。魏伯仁吃惊不小,不由地跌坐椅子上,不知如何是好。
常冬生还在生气,听说夫人来信,又看到老爷神情不对,生怕出了什么事情,连忙过来。他不识字,只好问老爷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