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喙山,方兴细看那地形,便觉传神之极——应国之得名,便是因其地如张牙舞爪的雄鹰形状,那这只巨鹰之喙,便是鹰喙山所在。
应侯琳道:“鹰喙山乃应国咽喉要地,古曰‘鱼齿山’,相传当初蚩尤便是在这里被处死,乃兵家必争之地也。”
召公虎点了点头:“应侯,贵国有多少士兵驻守鹰喙山?”
“仅五千兵卒,”应侯琳略有无奈,“应国虽有近万军事,但奈何宛洛要道战线狭长,寡人分兵数处,镇守五、六个要隘,已然分身乏术。兼之淮夷神出鬼没,我军疲于奔命。”
召公虎与卫伯和稍一商量,当机立断道:“难为应侯!既如此,孤便帅周王师与卫军奔赴鹰喙山,增援应国之师。”
应侯琳昂首施礼,谢道:“太保谋略果断,真我辈楷模也!”
召公虎摆摆手道:“救兵如救火,应侯不必客气,还望贵国同仇敌忾,与孤等共御淮夷才是!”
应侯琳遵命,当即跳上战车,在前头开路,带领王师、卫军近万将士马不停蹄地赶到战场之上。
初到鹰喙山下,方兴不由感慨其壮伟——中原之地多平原,山丘大多低矮,但这座鹰喙山却卓尔不群,别有风景。虽不似崇山之高耸,但当得起“奇”、“险”二字。
奇的是,此山不仅位于应国版图鹰喙之处,此山最高峰有一巨岩突兀,看起来真如鹰喙一般,杀气腾腾;险的是,鹰喙山脚有一狭长峡谷,如鱼齿般犬牙交互、百转千回,正应了它的别名——鱼齿山。
此时,淮夷主力正集结在峡谷外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隘口,应国守备军队此前已然顶过几轮强攻,正疲惫不堪,兵力也渐捉襟见肘。
召公虎当即下车,众将士也忙碌起来,很快在峡谷中搭起临时中军帐。
这时,只听帐外应国快马来报——“淮夷叛军营外搦战,为首者自称徐王子翎!
“呸!什么徐国王子!”应侯琳破口大骂。
卫伯和皱眉道:“徐国只是子爵诸侯,安敢僭越称王?”
召公虎略有无奈:“徐国称王,可不是一次两次了。”于是,老太保长话短说,简要介绍了一番徐国来龙去脉:
三皇之后,天下诸族无非源出三脉——华夏族源出炎黄,苗蛮族源出蚩尤,而东夷、淮夷诸族则公认少昊氏为祖先。
诸夷历来崇拜禽鸟,夷人后裔的殷商就是以玄鸟为图腾。大周灭商不久,周公旦、齐太公便东征薄姑、践奄邑,旨在铲除商朝和东夷残余。
成王岐阳大蒐,分封天下诸侯,为把诸夷化整为零,在淮水流域分封多个少昊氏的嬴姓、偃姓、风姓后裔,如徐、江、黄、群舒等。但这些小国表面臣服大周,实则从未宾服,依旧以夷人自居。
其中,徐国是诸夷公认的首领。徐国乃尧舜时主刑法的名臣皋陶(中国法律之父)之后,其子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姓。伯益有二子,长子大廉日后为秦国、赵国先祖,次子若木便被封在徐地。
徐国自夏立国,直到商周,却一直包藏反心——
周成王初立,徐君便自称“徐驹王”,参与三监之乱,拥护武庚反叛。周穆王时,又有徐偃王拉拢四十夷国,侵吞大周五百里土地,兵锋直逼洛邑。周穆王彼时正巡游西方,幸有造父驾驭八骏,昼夜间送穆王入洛邑督战,与楚军夹击徐偃王,将其诛杀。
徐偃王死后,周穆王改迁徐人子孙于彭城,徐国也从侯爵贬为子爵。
听到这,应侯琳咬牙切齿道:“阵外搦战的徐翎,便是徐偃王曾孙。只是徐国如今衰弱,便依附在淮夷国主麾下当先锋,确难对付得紧,几仗下来,让我应国吃尽苦头!”
“应侯稍安勿躁,越是临战对敌,越不可意气用事。诸位,随孤营外走一遭!”
召公虎安抚罢应侯琳,便率众将出帐,立于高地远眺。
只见淮夷军阵之中,涌出一队甲士,清一色红衣红甲,刀枪出鞘,金鼓齐鸣。而在夷兵之前,有一员虎将,二十左右年纪,膀大腰圆、威风凛凛。他同样红袍加身,头顶青铜兜鍪,上插红色长缨,手中长戟打磨得锃亮,在阳光下十分晃眼。
“此人便是徐翎,”应侯琳愁容满面,“应国丧生他大戟之下之猛将,少说也有二十员,太保务必要多加小心!”
召公虎闻言,沉默不语,只是连连点头。
见叛军军容竟如此齐整,方兴不由瞠目结舌——怪不得大周与淮夷作战多年,历来难占任何便宜。光是眼前这徐翎,看起来就是个无比棘手的狠人,方兴不禁为周王师捏了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