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月光小屋> 第31章时间只有一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时间只有一天(1 / 2)

有一个透明的小匣子存在。

透明总是叫人有着难以分割的不同情愫,真实的虚伪或者虚伪着的真实,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对看得见的遮蔽,有些像是光明或者黑暗。

光明和黑暗都拿透明作为基础。

一种是硬性的存在,存在着一种透明,这个透明存在在存在之中。有时透明就是透明,月轮升上来或者太阳冲出了云层。有时透明藏了起来,用黑夜或者乌云翻滚、铅云如幕来形容。互相交替就是运行,有一个不变是变化的法则。

变和不变都有一个所指,变指的是不变,不变指的是变。

一种是软性的存在,这就是发现透明的眼睛,变和不变拿它来作为参考。是人的眼睛发现了透明,也发现了透明背后的透明。眼睛的透明是一个日月经天,去经历透明。

先说眼睛。

对于人的眼睛一者说是黑暗的,它本身只是一个类似玻璃的物体,只能够被反射映射,被有光的“物体”映现出来,也只能去发现和映现有“光”的物体。

光先照亮眼睛然后眼睛才会去发现光。眼睛在黑暗中发现不了黑暗中的存在。物体的光是借来的,物体本身发光是物体曾被照耀过,它有对于光的吸收和存留,也叫作某种惯性。

但也同时发现了黑暗,其实发现黑暗就和发现光一样。

闭上眼睛就是一片黑暗,再用手捂上再关门闭窗,再深埋或者密闭,黑暗就无处不在。这时候再把眼睛睁开,眼睛就处在了黑暗中。

黑暗存在,知道这就是黑暗,但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些黑暗。

黑暗要说明什么。

据说一直处在黑暗中就是对于黑暗的适应,这是一个亲密的过程,时间久了就会有所看见。或者说主动闭上眼睛,把自己处在另一种黑暗中,长长久久地凝视,也会发现“看见”。

一者说眼睛是自主的发光体,它本身有光,在光明中看到光明,在黑暗中看到黑暗。就像平常的那样,不仅仅是看见,也看见一些看不见。

眼睛可以一望无际,这是人们希望的,但存在不少的际,际到尽头是一条线。眼睛在自己和际之间取得了某种联系,天和地都是陪衬。目的不在际上而在天空和大地上的内容。

如果说它是一个发光体,它就有了内在的搬运。

经过内在而外在。外在是摄取,纳入到内在之中来,没有内在则没有外在。内在的说法是眼睛执行了头脑的命令,命令里有光,借的是内在的光。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拿着光去丈量,光容纳了物体的存在,返回来在脑膜上显示出来。人经过内眼看见就说看见了。

说到的一望无际,任何一条线,线已经模糊或者成为了限制,这不是眼睛的限制而是内在脑膜的限制。这个限制被称之为封印,你只能到此为止,不能再看得更远一些,更不用说达到了。

在外面是穷尽目力,在里面则是消化和分解,脑膜朝外面涌出,逼急了的时候它就会无穷地复制。

一者说这是灵的作用,肌体或者机体的作用。眼睛本身无光这没有什么,灵有光就行了,灵光是最原始和初步的光,它会照耀和照彻。眼睛本身有光更好,光和光相遇,光和黑暗相遇。对于眼睛来说可能是不想看,闭上了眼睛。

或者是无法看,想看而看不见,如瞎子和有眼无珠的人。

人的主动和被动本身存在着一些神奇,闭着眼睛也能看见,你想看见就能看见,叫做内视。放弃了主动也能看见,如做梦了,梦是看见的。看见是因为自己就在梦中,在梦醒后复述出来,犹如周身都是眼睛。

早已经有一个内置,会叫人看见,用眼睛看,用心看或者用灵看。

各自有不同的道路,要想拓宽道路和拓宽看见的区域,就得把眼睛沉入心或者沉入灵。有两种心上的方法,一种是等,这种心法很多,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有些方法很残酷,把自己归于零,不受到任何熏染和干扰地等待心。

在很多典籍的心法上这时候的心也叫作天,等待天心复开或者叫天心复明。得经常经常地守候,以至于须臾不忘,等着有发动的一天,在功法上也叫活子时或者入涅槃。

涅槃也有很多种涅槃,进入心的天空和境界是其中之一。

一种是主动地勇猛进击,敢于灭寨和屠城,血流漂杵都不在话下。当然这指的是念和念的斗争,但一样酷烈,外部世界存在的战争最终也是信念的各自战旗飘飘,鱼死网破。

这里得有一个前提,有明确的目标,意念坚定,从不改弦易辙,才会做到前赴后继。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自己指向的是永恒,是真谛,自心而至灵,假如已经找到了生命的真义。

很容易记着。

身心灵是三个字,时空情也是三个字,智慧记忆能量都是三个字,用两个字代表一个字。其他的也是三个字,天地人,一二三,你我他。有的用两个字来代表三个字,责任,主动和被动,内外和彼此。

比如说到彼此,得有一个说彼此的“人”存在,这个人界定的彼此,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彼岸,我,此岸。或者我在此岸这里,就有了另外的两个指向,我,彼岸。向外是我,彼岸,更彼岸;向内是我,彼岸,更此岸。

如果我是彼岸,就是我-此岸-更彼岸或者我-此岸-更此岸。

而若然是这样的话面对的就不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圈有大有小,大有大的妙用,小有小的妙用,用小圈去化解大圈,用大圈来浓缩小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