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武侠修真>问道通玄录>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上(1 / 2)

当张坦义次日醒来后,他兄弟李二牛已经不辞而别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即便是最亲密无间的恋人,有一天也会在彼此生命里消失,所谓的人生相遇,不过是春天来了,满树的花紧随而开,而贵在结果,留住美好。就让那些不好的记忆,烟消云散吧,人活的已经够累了,又岂能陷入痛苦,焦虑,悲伤之中……

行到花开处,坐看云起落!这是追求美好的生活,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我会在你的生命里消失,但是我真心祝福你能过得很好,一个心善的人,迟早会被一个人温柔的对待。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就是对自己心灵上最大的回报,李二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张坦义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只珍惜这份情谊,未曾想要过回报。

今日天气晴朗,冬日的阳光不像春日的阳光那般明媚,而是有那么一种舒服感,每一个曾在夜晚感受死亡孤独感的人,都能在冬日的阳光沐浴下,感受到向阳而生,他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说:一切都熬过来了。

张坦义简单的煮了一些米,将昨夜的剩饭热了一下,填了一下肚子,整理了一下房间。看着整理好的房间,说道:“年关将近,想来需要写家书,春联的人必定不少。春节一过,我便要前往杭州了,需得好好攒些盘缠了。”

每月逢四便开市,各种奇珍异宝和御造铜、瓷、漆器均在内市交易。明代北京人口增长很快,嘉靖、万历时期已接近百万。贵族、官吏、士人居内城,外城成为一般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之地。在商业经济刺激下,北京外城最接近运河码头的崇文门、正阳门外地区很快发展为巨大的商业区。

明代北京的商业中心由故元大都的钟鼓楼一带,转移到外城。北京外城市场与内城的城隍庙市、灯市、内市不同,贸易的对象不是挥金如土的达官显贵,而是一般百姓。当时在正阳门外桥上有穷汉市,是贫苦市民交易的晚市。由于同行业商人聚集在一起经商,所以外城形成大量专业市场,如猪市(今北京珠市口)、揽杆市、骡马市、煤市、柴市、米市、蒜市,等等。

张坦义仍是一身书生状束,拿了笔墨纸砚,在单轮车上装上桌案,推出了家门,开始了他以往的营生。

在走出乡里,大多数乡民遇到他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问他今天又要出去摆摊呀。张坦义对着这些平日没少接济过的自己的乡亲们,也很是热情问好。

张坦义从破旧而古朴的平民房推车走过。在冬季里,乡间风景不是很美好,但是一到了夏天,有些陈旧的院子便会长出一些碧绿的爬山虎,煞是好看。不过冬天也有冬天的美,在冬季很多人都已经闲下来了,出门赶集,置办家用的人便很多了。绚烂的阳光普洒在这遍眼都是的绿瓦红墙之间,那突兀横出的飞檐,那高高飘扬的商铺招牌旗帜,街上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西街便是摊贩聚集的地方,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张坦义便要在这里开始摆摊。

在他摊子旁边的是一个国子脸,30左右,穿着一件黑色旧衣裳的男人,是卖一些生活用具的。那男人坐在木墩子上,正咬着一个苹果吃,看着张坦义正在混水磨墨,在这条街上两人也算是老乡熟了,喊了一声“张兄弟”,朝张坦义扔过去一个苹果。张坦义接住苹果,这年头苹果可是很缺的东西,便向男人道了一声谢,那男人笑道:“张兄弟,年头将近,在外思念亲人的人可不少,一会怕是有你忙活的了。”

在古代这个交通不便的时代,人们只能以信件传送,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张坦义可是通过乡试的人,在这里,也算是远近闻名了。

张坦义微微笑道:“那可要借徐大哥吉言了。”便听见那男人开始呦呵道:“走过的,路过的,不要错过呦,物美价廉,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了,需要购办家用的,快上前瞧一瞧哟,瞧一瞧……”

张坦义听见那男人声音洪厚,正是血气方刚之年。张坦义微微一笑,便吃起了男人扔过来的果子。刚咬下一口,他就顿时没了吃果子的心情,他的眼底闪过了一丝同情,望见一个推车的卖炭老翁,佝偻着身子,身上的衣服破烂单薄,消瘦的脸上布满皱纹,须发跟雪一样白,面色腊黄,双眼扯满了皱纹。那老人没有任何吆喝,只是推着那个卖炭的车,从他面前步履艰难的驶过。

张坦义不忍多看这一幕闭上了眼,心里便想起了香山居士白居易《卖炭翁》所写的那首诗。

“老人家,且慢。”张坦义起身紧跟了上去,那白发苍苍的老人转过那张沧桑消瘦的面容,那一双眼饱受沧桑,张坦义心头一怔,竟不知自己这一刻该说什么好。

“公子,要买炭吗?”老人深沉沙哑的声音问道。这可把张坦义问住了,他的确有心上来帮老人,可自己也是穷困潦倒,真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

张坦义神色犯难了,将手里那咬过的那个苹果使劲的掰开,露出了一抹笑容,说:“没咬过的……”向老人递出。那老人推着炭车,苍老深邃的目光,看着书生装扮的男子递来的果子。老人布满皱纹的老脸泛出了笑容,那笑容很淳朴,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磨难的老人看着后生。

“我家孙儿,也有你这般大了。”老人说道,可是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掩饰不住内心的落寞。他是这世上最不受人待见的,是最苦的一类人了,虽然张坦义只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但还是能看出男子的善良,很让老人很受感动。

张坦义微微一怔,他没有见过他爷爷,不知是他天生克父母,还是他们张家这一脉受了诅咒,没有一个长命富贵的。再者这老人明明有子孙,为何这般高龄,还要出来干苦力,这不是在打朝廷的脸吗?

明太祖是由平民百姓,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做上的天子,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君王,往往更懂得民生疾苦,明太祖立志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再在别人身上发生,为此,他制定了“以孝治天下“的国策:詔凡民年七十以上者、免一丁差役,有司每岁给酒十瓶、肉十斤。八十以上者、加与绵二斤、布二疋。九十以上者、给与冠带。每岁设宴待一次。百岁以上、给与棺具。

要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第一条是定期给老人发放米、粮、丝绸、棉絮这些生活物资,第二条是修建养老院,由朝廷出资照顾那些没有子女照顾的老人。

“朝廷不是为七十岁老人发放补贴吗?老人家都这把年纪了,还上街干这么重的活?”张坦义不解的问道。

老人似是无奈的摇了摇头,方才将推车放在一旁,重重的叹道:“真正的穷苦人家哪能领到朝廷的补贴呢?这都进了权势们的腰包了。”

张坦义愤愤不平地说道:“他们真敢这样。凡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贫穷无亲,不能自存之人,所在官地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是本朝太祖定下的规矩,他们知法犯法,无所作为,就不怕朝廷降罪吗?”

老人叹息道:“唉,公子虽说的不错,太祖皇帝心里装着百姓,为我们老百姓谋福祉,我们百姓恨不能遇到这样的君主。可本朝……”老人说到这里不愿再说下去了,只是重重的叹息了一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