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大学毕业,我没有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热情地奔向北上广,而是回到了家乡的小县城。
我大学读的是一所省内的二本师范学校,这样的文凭拿到大城市去估计连一些公司招聘的门槛都达不到,我又是一个性格散漫的人,不太适应城市的快生活节奏。
刚好在毕业前夕,我爸给我打了电话,告诉我说托了关系,在县里一家杂志社找了一份校对的工作,让我赶紧回家报道。我简单的收拾了一下,除了必须带走的东西,其他的像被子、水瓶什么的都留在了宿舍。在吃散伙饭的当天夜里,就独自一人坐火车离开了我生活了四年的城市。
我家在安徽东南部的广德县,苏浙皖三省八县交界处,因为毗邻江浙发达地区,交通条件优越,县里将招商引资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开出种种优惠政策,一些外地的老板纷纷前来投资,确实给广德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使广德县在安徽省内的GDP排名一跃成为前列。
为了更好地对接投资客商的服务工作,县政府特别设立了一家杂志社,挂在县委宣传部名下,由县工商联直接负责。杂志社实行的是半月刊,发行的刊物内容主要以宣传投资客商企业家的事迹为主。
我在报道的当天,带着自己的个人简历来到杂志社的办公楼。在二楼最里面一间挂着办公室牌子的房间里,一位四十岁出头的女人接待了我。
“彭一?你就是今天来报道的那个大学生?”女人简单地看了一下我的简历。
“是”虽然她看上去就是很亲切的那一种人,但是我还是有点紧张,除了回答一个是,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可能是看出了我的紧张,她笑着说道:“别紧张,我女儿今年读大一,比你小几岁,你以后就喊我吴阿姨。”
简单的交流之后,我慢慢的放松了下来。因为之前我爸已经打点好了关系,这次的报道很简单,在填好登记表后,吴阿姨带我来到了二楼楼梯口边的一间办公室。
“老杨,小刘,这是今天来报道的新同事,彭一,以后就在你们校对科工作了。”
办公室里摆着三张桌子,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单独坐在靠门边的桌子后面,另一个是女孩子,看上去比我大三四岁,坐在靠窗的位子,她桌子的对面还有一张空着的办公桌,应该就是留给我的。
“杨老师、刘老师,你们好,我叫彭一,以后还请大家多多关照。”我先打了声招呼,以后的工作中少不得大家的帮忙,该有的礼貌不能少。
老杨,大名杨跃进,名字带有典型的中国年代特色,47岁,原来是县日报的编辑,在杂志社成立以后,从报社抽调过来的。小刘,刘琴,今年27岁,武汉某大学美术专业高材生,杂志社成立后急需一名美术设计,刚好在乡镇初中教美术的刘琴因为早晚回城不便想换一份工作,便经人介绍进了杂志社。
老杨笑着对我点点头,说:“叫我老杨就行。”
“你今年刚毕业啊,我没大你几岁,你也别叫我刘老师啊,以后就叫我姐吧。”刘姐紧接着对我说。
“好,刘姐。”看来这两位也都是很好相处的人,我看着老杨,说:“还是叫杨老师好些,不能没大没小。”
“好了老杨,小彭想叫杨老师你就别推迟了,再说了小彭以后就负责杂志校对的工作,现在你不是编辑、校对一肩挑吗,小彭就交给你带了,叫你一声老师也是应该的。”一直站在门口的吴阿姨说道:“小彭,你就坐在小刘的对面,杂志社的工作不多,你先慢慢熟悉工作环境,我走了。”
“谢谢吴阿姨,我会尽快熟悉的,您慢走。”我看着吴阿姨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后才转身走到办公桌前坐下。
老杨的话不多,或许是年龄代沟的原因,只有问到他他才会答上几句,一般的时候都是看到他在看书,他的桌子上书占了一大半,什么类型的都有。
其他的时候都是我和刘姐在聊,从刘姐的口中我也对杂志社有了更深的了解。
杂志社是半公半私的性质,挂的是县委宣传部的旗子,杂志社人不多,像我们这样的工作人员都是聘用人员。因为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来投资的客商,替投资客商本人及企业做宣传,所以除了宣传部发放的工资,很多投资客商也会定期给予杂志社一定数额的赞助,这些赞助经费不用上缴,都被杂志社留下来作为员工福利,所以算起来,大家的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也难怪我爸花了那么大的代价替我打点,才让我能一毕业就进了杂志社。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老杨教了我许多工作上的东西,我也慢慢尝试着独立进行校对工作,好在这些稿件都是套用模子写出来的,没有太复杂的内容,我的工作也没有出现大的差错,转眼就入了冬。
这天上午,因为没什么事,我正在电脑上看新闻,对面刘姐的手机响了。刘姐接通电话,对面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刘姐回了一句知道了就挂了电话。
“怎么了?刘姐。”我看着有些郁闷的刘姐问道。
“没事,我妈打的电话,说是一个乡下的远房表弟摔了一跤在县医院住院,让我抽空去看看。”刘姐有些无奈的说到:“可是我和他又不熟,我妈自己去看过了不就行了,还非要我也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