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当道家统治中国> 尾声 道家的没落与儒家的兴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尾声 道家的没落与儒家的兴起(2 / 2)

老人家总是不识趣地喜欢守旧,在武帝初年,窦猗房一直用力压制着自己那个不怎么听话的小孙子刘彻。

窦猗房走上了干预政治的道路,原因是三方面的——她有权力欲;她觉得孙子年纪还小;她充分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

窦猗房的悲剧在于,她不知道什么叫作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她对于刘彻的管教若在平常人家或许只是稀松平常,然而皇权却给予了刘彻狂妄与野心,在他看来,这种管教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压制,至高无上的皇权被窦猗房践踏得分文不值,这让少年刘彻感到愤怒无比,仇恨的种子从此埋下。

冲突是窦家人自己先点燃的。刘彻的舅舅田蚡拉来了窦家外戚、当时任丞相的窦婴,二人一起举荐了儒生赵绾和王臧,让他们分别担任了御史大夫和郎中令。此二人不负田、窦所托,推行礼制,改换朝服,还要建造明堂。

窦婴尚儒,他虽然是窦家的外戚,但却一直同窦猗房说不到一块儿去,此时儒学和黄老之学的斗争十分激烈,正所谓“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窦婴投靠儒学阵营对黄老学派而言打击很大。

赵绾和王臧要建明堂,就必须找个宿儒来给他们当参谋,他们请来了他们的老师——研究《诗经》的专家、荀子的徒孙、楚元王刘交的同窗、师承浮丘伯的大儒申公。

申公资历深厚,学问渊博,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加盟到刘彻的阵营之中,影响力自然非凡。

刘彻即位之初广招贤才,当时丞相卫绾就向刘彻建议说:“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

刘彻批复:“奏可。”

话都已经挑明了,研究申韩黄老之术的人不要,像袁盎、贾谊那样身上多多少少还带有一些纵横家风范的人不要。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要的就是积极入世,能够服务于专制君王的儒生。

刘彻第一次企图用儒学取代黄老之术在西汉政坛上的地位,然而这次尝试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年轻的刘彻和他的下僚们政治斗争的经验不足,居然提出要强行剥夺窦猗房对朝廷政局的干预权。老太太当然不干,随便找人弄了些有关赵绾和王臧的黑材料摔到孙子案前,你看着办吧。

刘彻到底年轻,老太太一下子就把他给镇住了,刘彻下令废除建造明堂的决定,废止了所有关于弘扬儒学的工作,把赵绾和王臧下了大狱。二人最终自杀,老头申公也被送回了山东老家。

这一幕在未来还将于清末上演,光绪朝的百日维新与此如出一辙,也是因为血气方刚的维新党人要剥夺慈禧的权力,最终才走向了覆灭。历史惊人的相似。

而慈禧显然比窦猗房幸运,她和叛逆的光绪帝最终是一前一后魂归西天的,光绪帝没有机会在她死后报复她了,而窦猗房却没这样的好运——不论一个人多么强势,她总还是熬不过时间。

世界上有些纷争就是这样,本质上都是在“拼命”,结果并不取决于谁战胜了谁,而取决于谁先熬死了谁。胜利属于笑到最后的一方,而非立场正义的一方。刘彻还年轻,而窦猗房早已半只脚跨进阴间了。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窦猗房一死,刘彻登时来了劲儿,第二年就改元元光,向天下郡国广征孝廉,然后

(本章未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